美文网首页致青春给你一碗鸡汤!读书
多懂得一点套路,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多懂得一点套路,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作者: 4b2beda060ba | 来源:发表于2017-07-01 00:09 被阅读231次

1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你会慢慢发现,一个人的思考模式和做事能力与知识储备是密切相关的。去街角一家开了20多年的小店买芝麻酱,没带钱,问老板可不可以微信支付,他说:“我不会!儿子给我装上了,俺还是弄不懂那玩艺儿。用不了!”

老板才50多岁,就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固执地认为自己“学不会微信”,也没有支付宝。客户去买东西,只能付现金。好在我在这个地方住了十几年,常打交道的商贩已经混得脸熟,不带钱可以“刷脸”,下次再给。陌生客户去买东西,就没那么方便了,不带钱肯定就走掉了。说实话,如今出门带现金的年轻人真的是越来越少了,我让闺女去门口小超市买袋盐,给她3块钱硬币她都嫌弃,非得带着手机。

《隐性逻辑》里说,“我们需要用新的知识消除旧的模式,然后用更新过的行为代替旧的行为模式。”如果小店老板愿意切换一下自己的思考模式,就会很愉快地接受一种新的收款方式,并且像旁边的水果摊老板一样感叹“太方便了!”

我决心做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人,所以愿意接受并尝试新鲜事物。这样做有一个坏处就是会用自己的思维定势和所谓的“标准”去评判别人,虽然有时不会表达出来,脑海里还难免有给别人建议的想法。比如我就建议那个老板“用微信,一学就会……”这也是我需要内省的地方。

“为什么总是在找别人的问题?”“为什么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这也是《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一书中的问题。

书中列举了21个生活中常见的思考场景。作者卡尔•诺顿(Carl Naughton)是德国语言学家,教育心理学领域的讲师,在科隆大学从事过教学与研究工作,他还是一家公司的创始人,是有20多年舞台经验的演员。作者结合认知心理学和最新的大脑神经科学,帮我们分析了为什么我们会“这么想这么做”。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针对每一种思维陷阱都提供了相对应的解决方案,供我们学习和参考使用。

2

为什么薪水涨了,依然要跳槽?

为什么对象劈腿了,却不选择分手?

为什么经验越多,思考越困难?

为什么我们如此相信小概率的事件?

为什么我们更容易被熟悉的事物所迷惑?

为什么每个人都喜欢贴标签?

……

每个问题背后都有令人脑洞大开的逻辑思维。人的大脑通常采用的是熟悉的思考模本,并且很可能掉入思维陷阱之中。当一个人掉入思维陷阱、处于艰难的思考状态时,通常会有一种无力感。《隐性逻辑》一书告诉我们的好消息是:并不是思考本身令人觉得“行不通”,而是思考的模本不对,适当地切换一下思考模式就对了。这一点,类似于几乎每个人小时候都迷恋过的“脑筋急转弯”。

一直觉得“逻辑学”是很烧脑的学科。《隐性逻辑》这本书并没有太高深的理论,它用大量的案例非常直白地告诉我们“为什么不能一直依赖自己的思维”,让我们了解自己大脑思考的工作原理,熟悉各种思维陷阱,并正确运用思维工具、有效率地进行思考。

“为什么街道湿了,却没有下雨?”这样的问题很吸引读者好奇,读到最后就会心生恍然大悟之感。解决办法是:不要过快下结论。

正确的推理:前提-如果下雨,街道就会湿。次要前提-下雨。结论-街道湿了。

错误的推理:前提-如果下雨,街道就会湿。次要前提-街道湿了。结论:下雨了。

为什么第二条推理是错误的?从逻辑学角度来讲,只有真的前提才能得出真的结论。但上面错误的推理并不是这样的情况:街道湿了并不一定是下雨所致,有可能是水管破裂水流到街道,有可能是洒水车刚刚过去。

了解这些,会让我们在以为“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时慢一点下结论,再思考一下,避免犯逻辑错误。

那天我跟一个新认识的媒体人喝茶,她坐在我对面发朋友圈,我也在刷微信,看到就顺手点了个赞,接着说:你肯定不是处女座。

她眼睛一亮:你怎么知道?

她那条微信发了7张图,有两个空白的缺口。处女座的人我以为是不会那样发朋友圈的,他们通常追求完美、强迫症、有洁癖……呃,我就是。我发朋友圈图片从来都是要么1、2、3张,要么4、6、9张,不会“缺角少棱”。但如果倒过来推理“这样发朋友圈的人都是处女座”显然就结论错误,有的人必须美图才发圈呢,他们可不都是处女座。

为避免过快地下结论。应该这样做:

1、考虑所有初始因素;所有前提是正确的,推理也不一定正确。

2、不要盲从成功经验;面对成功人士、权威观点也要多想一下、质疑一下,避免被经验束缚。

3、注意自己的情绪;情绪会给大脑发出指令,告诉大脑这个信息是不是重要。人们的兴趣会影响其职业决定,无论是医生还是会计。

4、训练工作记忆;经过训练的工作记忆,能轻松地完成推理任务做出判断。逻辑思维能力也是可以训练的。

在这里我给“处女座”也贴了“完美主义、洁癖”的标签。殊不知,贴标签的行为很容易让人自以为是、掉入思考陷阱。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和以为的那样,很多你贴在别人身上的标签,完全是失实的。比如有人就给我贴过“负能量”的标签。我?就因为提不同意见就“负能量”了?就因为说“人的团队不能用狼的文化”就“负能量”了?帽子太大了,压得我到现在都有点喘不过气来。

要改善乱贴标签的行为,正确的做法是:学会有意识地思考和观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了解这些隐性逻辑有什么用处呢?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一个人认识自己是最重要的事。学习逻辑学并且了解“隐性逻辑”,留一分清醒,会让自己更放松,对别人的评价也会更友好、更客观,对世界的认知也会更接近真相。

“为什么我们如此相信小概率事件?”

令我回想起亲身经历过的“防震抗震”。小时候我住过地震棚,青少年时期这个城市几乎家家都有“防震床”,我家没有,我便一直觉得不安全。因为坊间传说我们处于地震带上,还说地质学家预测过会发生地震的几个地方都“震”过了,我们这里的地震是早晚的事儿。为了那个不确定的未来,我们让自己生活在“防震”的恐慌之中很多年。

地震其实也算“小概率事件”。尤其是这些年发生过的地震灾害,如印尼海啸、日本大地震,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机构预测出来,何况是科技更发达的现在,有结论说“地震不可预测”。

《隐性逻辑》一书中给的解决方案是“注意基础比率和蒙特卡罗效应”。所谓“蒙特卡罗效应”的核心观点是:如果一件事很长时间没有发生,我们会相信这件事发生的概率更大。这是错误的推理。就像那场可能会发生的地震,让我们生活在不安全感和焦虑中。而地震,可能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可能再下去几百年都不会发生。

为了更好地生活、生活得更有品质,作为普通人,还是忘掉这种小概率事件比较好。这是这本书给我的另一点启发。

“大脑的目标不是正确地认识世界,而是尽可能有效地在世界上中生活。”这句话说得实在是太好了。

4

《隐性逻辑》一书还介绍了让人脑洞大开的思维精进术,了解到所谓的“套路”。比如:

独断专行的领导更容易戴“有色眼镜”来看人和事。名誉、控制欲和权利受损的可能性让其更坚持自己是对的。

观点错误的人往往会坚信自己是对的。你要有自信质疑自己的观点。这种态度会让你做决策时更自信和坚定,让决策更正确。

当人们有动机时,处理复杂任务的表现会更差。放松状态才比较好。

思考和直觉在很多领域都是相悖的。把直觉(ABC)和逻辑思考(DEF)结合起来,才能跳出思考陷阱,得出新的结果和决定。

我们对薪水、伴侣及其他事物的满意程度,取决于我们的表达方式。建立正向的框架,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跟着感觉走。如果你的感觉很好,就确定下来吧。这也是“精神三级跳”的一部分。另两个是“理性分析”和“推迟做决定”。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做的决定也不会好。

……

网红秋叶大叔在给《隐性逻辑》写的序言中说:“学会思考的方法,你就拥有了创造新套路的能力。”

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甚至是面对人生选择的关键时刻正确思考,做出更好的决策,成为更好的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相关文章

  • 多懂得一点套路,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1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你会慢慢发现,一个人的思考模式和做事能力与知识储备是密切相关的。去街角一家开了20多年的小...

  • 都是最美最值得的人

    记录,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多图来袭

  • 第二天,上班的一天

    来公司两个多月了,慢慢的熟悉起来了,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有时间多学习学习,总是没有...

  • fighting

    前行 是为了更好的努力 努力 是为了更好的自己 自己 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生活 是为了更好的一切

  • 你若精彩,自有天意!(原创)

    很多人走进你的生活,是为了互利互助。那些让你精致的更好的人,是你感谢并学习的人,他们让你懂得更好的生活,向上的学习...

  • 不发幸福的单位不是好单位(二)

    为什么要设置这么多假期呢?我想,生活不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要享受自己的生活,前提就是每位一书阁...

  • “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牺牲型父母对孩子有哪些影响?

    “我这么努力,是为了让你过得更好”、“我拼命工作”、“若不是为了你”、“不然我早和他离婚了”、“你一点都不懂得感恩...

  • 专和精的比较

    能辽精华10.27 首先说,2我们必须承认一点,不管是艺多还是艺精,都是为了让生活过得更好,但是多和精之间,真正的...

  • 那么努力,只为赢过昨天的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努力并不是为了过上多牛逼的生活,而仅仅只是为了让明天比今天更好一点,哪怕稍微好一点点,就已经是很好了...

  • 你好

    为了以后有更好的生活,多努力一点吧。

网友评论

  • 十七向前走:又给我打开了一扇大门,套路确实是必要的,套路之后真诚则更为重要。

本文标题:多懂得一点套路,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shp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