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反复在看《被讨厌的勇气》,解答了很多疑惑。
正如推荐序胡慎之先生描述的他的那位来访者,我也是一位40岁的职业女性,以前的状态也跟她很像,充满了抱怨和焦虑,处处希望以”大姐大“的身份自居。幸运的是走上了自我成长的这条路。这么多年,对自己的性格也越来越了解。
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很怕丢掉我的目前的工作带给我的优越感的那一部分,目前的工作一直让我觉得在竞赛,很难停下来。我累了,我想退出这场竞赛了,看了这本书我更坚定了我转行的想法。目前,面临着职业的抉择,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盲点。
我面对转行的犹豫不决,不敢去挑战自己去做助人助己的方向。
一方面是因为对自己的能力很怀疑。很担心自己毫无价值。深层的一个信念是:我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时,我怕自己对别人没用。总是在害怕丢掉那种我要高于你的优越感,我还能有什么。
这个信念带给我的后果是:
遇到挑战时给自己过度的压力,
遇到挑战时不敢去相信自己的能力
抗压能力差,我会认为自己真的不行,就放弃。
我希望达到的结果是:当我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时,我可以接纳自己暂时能力的不足,我可以再去精进,同时也能看到我的价值,我的存在本身就是又价值的,我的善意对别人也是有价值的。
至于对别人有没有用,还需要对方的卡点和成长意愿。并不是我一个人能掌控的事情。
我只要发出这份善意,至于别人是否接受或接受到什么程度,改变多少,那些不是我的事情。
另一方面,我对这个社会不信任,目前的心理学行业太乱,我怕被骗。这本书里提到对于人际关系方面,如果我们想和那人搞好关系,”要无条件的信赖他人“,我现在认为”无条件的信赖别人只会遭到背叛“,但是,决定背不背叛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我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如果对方讲信用我也给与新人“,这只不过是一种基于抵押或条件的信用关系。因为信赖的反面是怀疑,怀疑对积极的关系的创建没有任何益处。只有我们选择了无条件信赖,才可以构筑更加深厚的关系。我读到这里,反思了我生活,我看到了我对我家先生的关系上的不信赖,我不相信他对我的支持,我不相信我父母对我的爱。因为他们的爱都让我看到了瑕疵,我一直以为是那些过往让我对这个社会失去了信任,其实,是为自己不想信任他人找借口吧,这样我就可以不用再自责,不用再对我们的关系做更多努力了。
最后,引用书里的内容,”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我们在看待他人时,往往会先任意虚构一个”对自己来说理想的形象“,然后再像减法一样地去评价。例如,父母全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运动、情商样样满分,然后上好大学、进大公司。如果跟这种——根本不存在的——理想的孩子形象相比,就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种种不满。从理想形象的100分钟一点一点的扣分。这就是”评价“的想法。
而不应将自己的孩子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与感激,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而是从零起点出发。对孩子真诚的说声”谢谢“,孩子也就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进而迈出新的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