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工专业化
1776年53岁的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自此后世将其尊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国富论里面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分工,通过分工可以在不增加任何资源的条件下提高效率,并且催生了专业工具的发明,大大增加社会财富。
二、生产管理专业化
1911年55岁的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奠定了他在科学管理创始人的地位,他的更多研究是对生产环节和物量规范,将计划等管理职能独立与生产,由此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为管理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企业管理专业化
1916年65岁的法约尔出版了《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强调企业管理是一个整体,要想做的好必须全方位下手,他从技术、经营、财务、安全、会计、管理六个方面着手,提出了法约尔14条,推动企业管理治理从小企业到大企业的转变。
四、企业管理人性化
在这之前的研究都是将人看成是“活的机器”是“经济人”,泰勒就在这方面吃了亏,被劳工组织告上法院,出席国会听证会为自己做辩护。
1927年47岁的梅奥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证明了行为学派的实际价值,它发现工人不是只受金钱刺激的 “经济人”,同时也是“社会人”, 而个人的态度在决定其行为方面起重要作用。
霍桑试验是对古典管理理论的大胆突破,第一次把管理研究的重点从工作上和从物的因素上转到人的因素上来,不仅在理论上对古典管理理论作了修正和补充,而且开辟了管理研究的新理论,还为现代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管理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至此管理学研究开始关注到人的方面,1943年35岁的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 。
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各位脑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图
通过这幅图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人的需求变迁,下面两层归类为经济人需求,上面三层视为社会上需求。
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麦格雷戈提出X理论和Y理论,简单的说他们分别将人视为坏的和好的,进而发展出对应的严厉和宽泛的管理手段和模式。针对此理论美国的乔伊和约翰进行了试验,分别在亚克力工厂和卡美研究所,事实证明X理论适合于工厂,Y理论更适合研究所,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现在很多公司实行的“一国两制”。
难道生产线上的人就是坏的,研发线上的人就是好的?其实不然,这里面隐含着一个前提条件,你的工作容易被量化吗?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容易量化的工作往往采用X理论,效仿泰勒一样,用计划和考核的鞭子来催你,不容易量化的工作,只能给你好点的福利,希望你能良心发现多干一点,实质是对现实的妥协。
五、精益管理
丰田精益管理理论,精益生产方式是一个系统,它渗透到整个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它使整个公司变成一个团体,他对企业管理水平可以对标孙子兵法里提到的带兵最高境界,“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所以精益生产方式助力丰田汽车一举超越大规模生产的通用汽车,引领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
六、智能制造
简单的讲智能制造就是把精益生产的软件和硬件进行替代,所有信息都汇总到大数据库,然后通过智能算法+智能硬件,完美的把数学最优结果通过智能硬件表达,从而实现柔性制造,契合了新时代个性化消费特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