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平静,一池莲动,动静结合,趣味丛生。
放下书的瞬间,有些失落,却也释然。雪小禅,多么美的三个字,组合在一起,清新脱俗,就像她的文风,那么淡雅,却有千万层细波暗自涌动。
《那禅,那莲,那光阴》,只一看题目和封面,内心就立刻沉静下来,无悲无喜;翻开,生活气息扑面。城市,风景,人心,浑然一体,烟火与绝美融合于墨香中,萦绕在脑海。人生,这个话题很大,在光阴的打磨下,散发着阵阵禅意。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浅笑,品尘世冷暖
第一章“突然的莲花”和第二章“一个人的村庄”都以小城生活起笔,作者回想早年经历,又把思绪拉回现实,嘈杂的街道,特色的小吃,闪烁的霓虹,有条不紊的匠人。就那样走走停停,边吃,边看,边听,边嗅,能于浮躁中叩问自己内心,与自己独处,实在难能可贵,丰子恺说过:“没有净土,只有静心。”细细品来,无论甘甜还是苦辣,都是有味道的。恰如人生,平平淡淡只是一潭死水,有了起伏才会波澜壮阔,绚丽多彩——即使有很多磨难。磨难?雪小禅也经历过吧,情感受挫,身体欠佳,大起大落后仍把内心铺平,继续前行。她说:“惰性气体,一旦化合,便是焚身似火。”那还会不会有人去做那只无畏的飞蛾?会有的。雪小禅说要像烟火烧,做个内艳外凉的人,就像书中提到的孔雀,提到的小奴家,提到的烟火与幽兰,他们虽存于浮世,却恪守内心追求,虽生活有些许不如意,却依然如莲花般纯净无杂念,默默绽放,燃烧,展示各自的绚丽。即使很普通,即使无人注意,即使很痛,很苦。
许多人惊艳名人大家的成功,却忽略了他们背后的冷。书中多次提到大家的书法字帖,文豪的著作,但倘若苏轼没有壮志未酬,又怎会有狂放诗词?倘若陈丹青没有熬过寂寞,又怎会有瑰奇画卷?倘若汤显祖没有经历时代阴霾,又怎么会有《牡丹亭》的骨瘦清寒?只是他们把人生杠杆平衡住了,没有失重,没有泰山压顶——有个词叫举重若轻,形容他们很是恰当。
世俗,不可避免,却可以点染,于是有了品尝秋刀鱼时的诗意,有了忘却生死的平淡,有了和友人嗔笑的闲情,有了秋水长天,梦回千年前。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静坐,悟人生清远
第三章“那些野生的树”和第四章“那一场绝美的寂寂”以专题方式来写,自然、人文交织,每一种事物,都浸润了生活,无论是茶的滚烫,雪的冰凉,草书的豪放,笛声的悠扬。它们都是作者所观,所感,那么真实。人就该活得真实,于油盐酱醋中找寻诗茶花。我想,雪小禅对生活是热爱的,否则,又怎么能在平凡细小的事物中有极大感悟?想必,她早已看淡名利,看透尘世,只随心抒发感情,不掺虚假,不费心机,不问劫缘。她说:“遇见或者离散,都是定数,曾经的缘分,早已被岁月更改。”她的感情,是那么炽热,让人难以靠近,真的靠近后,才发觉,其实夹杂着孤寂与惆怅。一个人,阅历丰富了,才会深刻知道什么重要,什么绝美。很多人不理解残荷有什么美,野树有什么美,认为狂草只不过纷乱,旧磁带只不过无聊——这样的人,一定是忙着追名逐利难以心静的人,他们无暇顾及身边,无力欣赏与自己利益无关的景色。于是,静景只属于那些脱俗之人,那些人,可以生活在尘世,但他们的心,一定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雪小禅在《陶》中有一句话:“就让人生收敛起所有颜色的姿势,安静如陶,找到生活最本真的质地,像陶一样自然,像陶一样安然。”本色之美,贯穿于全书,一个人,或许只有深谙世道,才不会随波逐流。不禁想起季羡林老先生的亲和,想起钱钟书老人的质朴,想起张允和老人的“闺秀范”,想起叶嘉莹老人的“去住心”。这些老人,经历过世事蹉跎,依旧如莲花般持有自己本色,不得不说,这种真性情令我折服。他们骨子里散发着的修养与气质,不庸俗,不势力,那是纯正的品性。
细读这本书,文字里尽是禅意,有些悲凉和婉伤,却又有一种简洁干净,暗含着坚决与力量。雪小禅对生命一定是有大彻大悟的,于是文字变平静了,仿佛一切都像春天,只是云淡了,风轻了。她喜欢美,向往爱恋,喜欢内敛,渴望古朴的悠然,或昆曲,或古典文献——她还喜欢旅行。一个旅客,或许伤感很多,雪小禅到过东京、西宁、香港、苏州等多个城市,可她有的不只是新奇。那些城是她的么?终究不是。青海湖是上天的蓝眼泪,樱花雨是岛国的秘密,长沙的金戈铁马只能让她兵临城下,丢盔弃甲。我们常会想,我们属于何方,却常常迷失方向。也许,不必占有,不必奢望,只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随遇而安,简简单单,就好。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许多人不喜欢散文,因为散文没有小说的起伏,没有新闻的易懂,没有诗歌的韵律——或许这是一种功利主义,只求速度与华丽。但我却以为,如若品味人生,如若求心静,如若获得思想升华,不妨拿起散文吧,里面的文笔虽矫揉却不造作,情感虽隐隐却不晦涩,手法虽大方却不夸张。生于浮世,不染喧嚣,追求本色,不失自我。杨绛老人说过:“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在简约中开放素净莲花,静静回想从前时光,不也是一种享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