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学习人生几何?
《论语》学习第403天,17.7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论语》学习第403天,17.7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作者: 流水王丽霞 | 来源:发表于2021-09-06 22:01 被阅读0次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403天

    原文阅读:

    17.7 佛肸(bì xī)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译文讲解:

            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想去。子路说:

    “从前我听先生说过:‘亲自为非作歹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占据中牟反叛,您却要去,这该如何解释呢?”孔子说:“是的,有过这样的话。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吗?不是说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个葫芦吗?怎么能只悬挂在那里而不食用呢?”

    启发思考:     

            佛肸是晋国大夫范氏的家臣,时任中牟城的主宰。当时在晋国,范氏、中行氏与赵氏三家有冲突,这也属于陪臣执国命的情况。与前边学过的公山弗扰的故事情况有点类似,都是家臣反对世卿,希望孔子能够加入他的阵营以壮声势。

            大概孔子一开始并没明确表示拒绝,似乎︎︎还有想参与的念头。 子路再次提出反对意见,他还用孔子自己说过的话提醒老师:“亲身做不善之事的人,君子不会去他那儿。您怎么解释自己这句话?”他的意思是,佛肸在中牟叛变了,如果你去的话,岂不就是用己之矛戳己之盾。

            孔子回答他,是的,是有这个道理,但是你知不知道,一个很坚固的石头像金刚钻一样,随便你怎么磨它也不会碎。一块真正无瑕的玉,无论如何也染不黑的。孔子的这两句话,就是告诉子路,一个人如果有真正的信念,则在任何一种环境中,都能坚守不变。

            孔子还说,我总不能像个匏瓜一样,永远挂在树上,不给人吃。“匏瓜”是一种葫芦状的植物,比葫芦大,味苦,不能吃,一般是成熟后剖成两半做瓢。这是夫子跟子路开玩笑,但也表达了自己确实希望能有机会真正施展抱负有所作为,而不是像匏瓜一样,只给人欣赏而已。

            孔子欲往公山弗扰与佛肸处,不是为了自己的富贵,而是为了践行自己仁天下的崇高理想,为天下众生谋安康。其实,孔子无所谓谁是天子,谁能匡扶天下,谁就是天子。王道不是以势压人,是修养自己,感化天下,所以商汤以七十里小国起家,周文王也不过一百里的地盘而已。所以孔子说公山弗扰若真是文王,费城地盘也够了!

          虽然连公山弗扰、佛肸这些小角色的邀请,孔子也动心想试一试,但后来卫灵公给他六万石俸禄,把他供起来,不执行他的主张的时候,他还是弃之若敝屣。因为他要的不是利禄地位,而是救天下。他的确做到了在任何环境中,都不为外界所动,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

          当然,说归说,孔子最后并没去佛肸那里。尽管他能够做到“磨而不磷”“涅而不缁”,不会同流合污、助纣为虐,可给他机会的,毕竟不是行正道之贤者。实际上,在那样的时代环境下,没有谁能够真正给孔子机会,而且他想靠自己扶正天下的理想和能力,挽回分崩离析的颓势,也是不可能的。

          这一章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这里出现的“坚”和“白”。坚是质地,白是颜色。拿事物的质地、颜色、形状来作比喻,人人都懂。后来的名家学派和墨子,都喜欢用这个“坚”“白”的比喻来发挥,这成为先秦诸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理论命题,影响深远。

            后世南宋抗金英雄岳飞所用的一方端砚,背面就镌刻有铭文:“坚持守白,不磷不淄”,应该就是引自本章“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岳飞引此作铭,就是寄寓自己“精忠报国”志如磐石之坚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学习第403天,17.7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mbyw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