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春秋》 读书笔记与感悟
《春秋》三传,指《左传》《公羊传》《穀粱传》。
《春秋》书名的由来: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用这个书名。各国有自己的春秋,但后世都不传了,剩下的只有《鲁春秋》,传说是孔子编撰的?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当然种种迹象表明,孔子并没有参与此书的编写,而是鲁国史官的旧文,《春秋》可是一部信史,里面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科学家所推算的相合,这决不是偶然的。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书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做编年。编年在史学上是个大发明;这教历史系统化,并增加了它的确实性。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
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徵实,二是劝惩。作后世的鉴戒,但是史文简略,劝惩的意思有时不容易看出来,因此便需要解说的人。孔子是第一个开门授徒,拿经典教给平民的人,《鲁春秋》也该是他的一种科目。他死后,弟子们散在四方,就所能记忆的又教授开去。《左传》、《公羊传》、《穀梁传》,所谓《春秋》三传里,所引孔子解释和评论的话,大概就是拣的这一些。
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拨乱反正的程序。这都是王道。而敬天事鬼,也包括在王道里,古代记事的书常夹杂着好多迷信和理想,春秋也如此。
在解释经文的时候,往往咬文嚼字,便不顾上下文穿凿傅会起来了。《公羊》、《穀梁》,尤其如三传之中,公羊、穀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 ,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公、穀以解经为主,所以咬嚼得更厉害些。
《左传》这部书,汉代传为鲁国左丘明所作。当时《春秋》立了公、穀二传的博士。汉时有“五经”博士。凡解说“五经”自成一家之学的,都可立为博士。立了博士,便是官学;那派经师便可做官受禄。古文派经师也争取给《左传》立了博士,后来不久就废了,今文派说这部书不得孔子《春秋》的真传,不如公、穀两家。可见,古代文人为了加官晋爵,也是挤破了脑袋,想尽了办法。免不得在经书方面使劲,也算是一个通往官道的方法。
《左传》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杜预作《春秋序》,论到《左传》,说“其文缓,其旨远”;“缓”是委婉,“远”是含蓄。这不但是好史笔,也是好文笔。
《左传》的文学本领,表现在记述辞令和描写战争上。所记当时君臣的话,从容委曲,意味深长。只是平心静气地说,紧要关头却不放松一步;真所谓恰到好处。战争是个复杂的程序,叙得头头是道,已经不易,叙得有声有色,更难;这差不多全靠忙中有闲,透着优游不迫神儿,才成。这却正是《左传》著者所擅长的。
初中九年级教材中的课文《曹刿论战》来自《左传》,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文章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炼,表意说理,通达晓畅。是一篇典型的描写战争的文章,叙事真乃忙又有闲,透着优游不迫的神儿,才成就此文的经典之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