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文书我们说道,河南巡抚李鹤年为了死保河南官场所有人的乌纱帽,把少年王树文栽赃为匪首不惜与大清朝最高司法机构进行对抗。先是销毁人证故意拖延时间,又是花钱买通刑部内部人员意图分化刑部内部意见以达到无法翻案的目的。此时刑部尚书潘祖荫态度变化,对待呼冤案态度消极,潘祖荫为何会出现态度变化呢?
你咋肥四你,不好好审案,净惹事!
首先,李鹤年向刑部移交的一个重要人证,镇平县知县马翥在考取进士的时候,录取他的主考官正是这位潘祖荫,也就是说潘尚书与此案重要嫌疑人有师生关系,如果此案真的被推翻,河南官场官官相护的问题便水落石出,这个马翥可就翻车了,潘尚书作为他的老师必然逃不了干细。其次,刑部也面临来自上面的压力,具体是谁,我们后文再说……而此时,刑部内部仍有坚持正义的官员,最有代表性也最有力量的一位,是刑部员外郎这个人叫赵书翘,此人在刑部最重要的部门秋审处工作,也是晚清有名的法律专家,也是刑部侍郎薛允升的外甥。此人为人刚正不阿,坚持为呼冤案平反,于是两次上书表明此案疑点以及人证供词,请潘尚书正确审理。不过这两次上书,潘祖荫碍于工作形式,毁掉了两次上书,这种行为直接激怒了赵舒翘,次日,他便亲自带着卷宗来到了潘祖荫面前据理力争,潘尚书明知理亏却又碍于面子,便拂袖而去。赵舒翘呢,也来了驴脾气了,这活老子还不干了,于是他回到工作单位收拾好了东西写好了辞呈第二天交上去请求开缺回籍。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天赵书翘到了单位发现坐在刑部尚书位置的人并不是潘祖荫,而是其他人,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觉得我写的还可以的,想关注更多历史悬案请持续关注本人公众号。
坐在刑部尚书位置上的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原兵部尚书张之万,这个人可能有一些朋友不清楚,不过他的兄弟可是人尽皆知,正是近代的名人张之洞。张之万为什么会突然坐在刑部尚书的位置上呢?原来就在那一天赵舒翘写辞呈的时候,潘尚书接到了家信,他的父亲病故了,根据清朝惯例,官员父母去世,都应立刻开缺回籍吊丧尽孝,于是潘祖荫连夜回了老家了,张之万就从兵部调到刑部继续接手此案审理了。赵舒翘看到此刻有点尴尬,不过箭在弦上又怎能不发呢,递上了辞呈不管张之万怎么挽留就是要回家。于是,张之万递给了赵舒翘一封信,正是潘祖荫的亲笔信,信的大概意思就是表明前日自己焚毁赵书翘递上来的文件这件事错在自己,赵书翘并没有错,他是为刚正不阿的正义之士,定能公正审理此案,请务必将他留下来。赵书翘看完信是大为感动,下定决心一定要公正审理此案,也不耍性子了。与此同时,另外一头,刑部侍郎薛允升也顶住上面的压力坚持公正审案。到此,刑部内部再次统一!
刑部统一意见后,第一件事就是驳斥李鹤年提交的证据。首先李鹤年说王树文即使不是主犯,也是从犯,存在把风接脏的行为。大清律例确实有对把风接脏这两种行为的解释,刑部这次破天荒的在给皇帝的奏折中详细解释把风接脏,可以说在大清朝建国两百多年都很少见中央最高司法机构审案,还给皇帝解释什么叫把风,接脏。在这里我大概粗略解释一下什么叫把风,接脏。首先,把风这个行为,大清律例的解释是 在案件现场附近,组织被害人反击报案等行为构成把风,接脏则是参与抢劫的人拿不了东西了,为了达到抢劫的目的,将赃物转移给外人构成接脏(粗略说一下,这块不是很懂)。所以,把风接脏都有一个条件,就是嫌疑人得在案发现场附近,在案发现场十里开外根本构不成把风接脏。案发时,王树文根本没出现在案发现场,所以李鹤年的这条信息不属实。此案关键证人胡体安几乎人间蒸发,关键证人已死,而且现有的证据已经足够证明王树文无罪了。刑部在经过慎重讨论后向皇帝上书表明意见。
首先,此案关键人证都已经死亡,胡体安无法逮捕,因为胡体安是在河南境内犯案,所以胡体安能不能抓到取决于李鹤年(懂了吧)。现有的证据已经足够证明王树文无罪,所以刑部给了皇帝两个选择方法,第一个,此案别审了,就按刑部和三法司会审的意见处理,将程孤堆,王老幺处以斩立决,王树文此案无罪。第二个,那就只能将河南省所有官员上到巡抚,下到各府各县长官衙役全都带到京城一一对质。
光绪皇帝经过慎重考虑,决定采取第一种方法了,终审判决不予上诉了。将程孤堆王老幺斩立决,王树文虽然无罪可是就其偷盗家里钱财以及触犯的其他律例,判处杖责100,判刑三年。经过刑部官员上书,说王树文因为此案在监狱都呆了5年多了,酷刑也受了几千板子和其他酷刑了,请求光绪皇帝法外开恩,免了王树文的罪过,放他回家吧。光绪皇帝思考后准了刑部上奏,法外开恩饶恕了王树文。 至于李鹤年梅启照这两位主要官员,革职处理,其他参与官员统统流放发配军台效力,已经故去的参与官员,光绪皇帝不再追究。
至此,震惊河南官场以及京城的临刑呼冤案告一段落,正犯胡体安始终未能归案也是有了一些遗憾,但是通过此案也看出了大清朝的言官制度在封建王权达到顶峰的情况下,为维护司法公正方面发挥出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正是有了这些言官的铮铮铁骨,才维护了封建时期仅有的一点司法公正,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
此案还有一个疑点,潘祖荫作为刑部尚书,为何会突然感到压力,会想到放弃呢? 因为在他审理此案,李鹤年的好朋友,大清朝的二把手恭亲王将潘祖荫提拔进了军机处。为什么将他提进军机处呢。恭亲王为了保李鹤年想压下此案于是向潘祖荫施压,同时也反映出了清朝后期封疆大吏一手遮天草菅人命的恶行,一旦此案没有翻案,其他封疆大吏也会和李鹤年一样为所欲为无恶不作……
至此,王树文呼冤案到此结束了,接下来几天我会发表一些时政生活上的文章。三五天后,将会为大家讲述下一个清朝大案——甘肃冒赈案。此案也是清朝大案,敬请各位看官支持围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