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你没有觉察到的事,就会变成你的命运,当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背后的“恐惧”,我们会重复一样的行径与模式,自然就会创造相同不变的命运;未觉察到的恐惧,就会在生命中经历更多恐惧。
朋友在动态里晒了她和男朋友的聊天记录,说十分钟没有回自己消息的男朋友,大概是不爱她了。
我突然想起曾经满怀忐忑地给暗恋对象表白的自己,也是这样,不断地自我猜测和怀疑后,认定他不知道怎么拒绝我,然后在30秒内选择了撤回。
这种单方面的决策,其实只是“自动化思维”。他不基于事实依据产生,只是主观上的自我合理化。
其实,事情只是在我们的想象中最糟糕,我们可以摆脱这种自动化负性思维”:
第一,了解自己的恐惧:情绪背后,往往都指向一个最深的恐惧。是恐惧被触发,使得我们开始害怕、愤怒、伤心、紧张,然后驱动我们做出某些行为。
那份恐惧,多半源自需要疗愈的过去的伤痛。当你要求某人要多陪你、多关心你的感受时,这就是个「为避免恐惧而做出的行为
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你没有觉察到的事,就会变成你的命运。」
当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背后的“恐惧”,我们会重复一样的行径与模式,自然就会创造相同不变的命运;未觉察到的恐惧,就会在生命中经历更多恐惧。
第二,接纳自己的恐惧:
当我们觉察到内在的恐惧时,如实地接纳它。我们往往容易觉得恐惧、负面情绪这类会带来痛苦的东西是不好的,所以很容易产生自我批判和指责。认为恐惧是不好的、不应该存在,然而,越告诉自己“不应该恐惧”,就越会加深恐惧对我们本身的影响。
恐惧与情绪受到批判后,或许会暂时压抑下来,但不会消失。只会累积下来,日后在同样情境下被勾起来,变成更大的恐惧、更多的情绪。而接纳恐惧,意味着:我不认为这样好或不好,我就是全然地接受它,接受它本来的样子,接受它存在着。
接纳,是「拿掉所有的应该或不应该」,容纳一切,容纳所面临的恐惧、伤痛、情绪等等。
第三,选择新的行为模式:面对一件让你不得不觉察自己的事情,其实一定程度上在迫使我们选择新的行为模式。因为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前,我们往往宁愿不舒服也要在“原本的模式”中寻求安全感。但是,当这件事情发生之后。给予了我们觉察自己恐惧,并选择的机会。
不要害怕发现自己的“缺憾”,因为那些缺憾代表着你的过去,是属于你的一部分,但并不意味着你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