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首发于头条号:Que佳佳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是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之一。他膝下有九个儿女,每一个都活成是值得人们了学习别人的榜样。他们分别在建筑、文学、军事等领域为我们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曾做客央视的著名作家谢玺璋评价梁启超,说梁启超对子女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其实,换个角度看,这种爱是父母大智慧的体现。
梁启超喜欢给孩子写信,有的是说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有的则是大是大非的人生大事。这种与孩子沟通方式,就体现了着一个父亲的智慧,这些信件就是智慧的结晶。
据说,正是因为梁启超的引导和教育,她的女儿思顺,遭遇丈夫突然去世,独自抚养四个孩子的困境时,也仍然拥有乐观向上的心态。
孩子自出生起就在父母的影响下,感受着这个世界。他们孩子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在父母的手里。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稍有不慎,就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做有智慧的父母才能对孩子有好的教育和引导。
那什么样才是有智慧的父母呢?
有智慧的父母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一切。比如,孩子喜欢踩水坑。下雨的时候,路面上一滩一滩的水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可很少有父母愿意让孩子去踩水。怕把鞋子弄湿,把脚弄脏。孩子当然知道穿湿了的鞋子很难受,但是踩水坑给他带来的乐趣,远远盖过了湿鞋子让他难受的感觉。
而且很多父母怕麻烦,觉得孩子弄脏了鞋子还要洗。殊不知,剥夺了孩子寻找乐趣的权利,保全一双干净鞋子,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事。
有智慧的父母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01听孩子的话
“听话”一般都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而反过来让父母听孩子话的,对很多家长来说却并不容易。因为家长与孩子之间,家长总扮演“权威”的角色。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指出,认为自己是权威的父母,几乎从不会怀疑自己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
而当孩子提出看似不那么合理的要求时,父母却不给孩子辩驳和尝试的机会。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中,讲了一件她与女儿之间的小事:
她与一位亲戚带着女儿去天安门广场玩。返回时,在去公交车站的路上,女儿圆圆不好好走路,偏要走路边一个几乎只有10厘米宽的水泥台。这时,尹建莉没有训斥圆圆,而是牵着她的手慢慢在水泥台上走。
尽管已经看出这位还没有为人父母的亲戚不是很有耐心,但尹建莉觉得本来他们就是陪孩子来玩的,对于女儿来说,走水泥台的乐趣不比参观天安门的乐趣更少。尹建莉说,为了保护孩子的童真,她只能在心里对这位亲戚说抱歉。而且,如果当时是亲戚的孩子,她也一定会用同样的耐心来陪着孩子走完那段路。
这样简单的小事应该是每个父母都会遇到的。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多陪孩子寻找他们应有的乐趣,就可算得上智慧的父母了 。
02“不管”孩子
当然这里的“不管”不是真的放任不管,不是不负责任。这个“不管”指的是不过分的管制。
管制一词其实不太适合用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上。对于孩子,父母更多应该是引导、陪伴和教育。“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会逐渐从家长手下的‘听差’,变成自身坏习惯的‘奴隶’。他的坏习惯正是束缚他的、让他痛苦的桎梏,不是他心里不想摆脱,是他没有能力摆脱。”
对孩子照顾得面面俱到的家长,要比粗心大意的家长为孩子付出了得多。但有时会发现,家长不怎么管的一类孩子,反而在综合能力上要比被照顾得周到的孩子强。当家长在疑惑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时,其实应该多想想,孩子的成长需求。你为他面面俱到,他其实更需要一些锻炼自己的机会。米拉和西西是我的两个小邻居,他们同龄,现在在上小学二年级。米拉由自己的妈妈全职带,而且是一位事无巨细的妈妈,对女儿管得严,很反对女儿做跟学习无关的事。西西的妈妈是一位培训机构的老师,平时自己带西西,在忙不过来的时候就请西西姥姥或者奶奶来帮忙。因为两位老人不能长时间来,所以,很多事情还是由她们亲自处理。于是,西西的妈妈平时就有意让西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洗碗、整理自己房间等。西西做得不好,会告诉她该怎么做。但不会帮她去做。
久而久之,米拉和西西的差距就看出来了,米拉在妈妈的保护下,还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公主,而西西则可以在学校组织的手工活动中一展风彩。
对孩子照顾得面面俱到的家长,要比粗心大意的家长为孩子付出得多。但我们常发现,家长不怎么管的一类孩子,反而在综合能力上要更强一些。当家长在疑惑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时,其实应该多想想,孩子的成长需求。你为他面面俱到,他其实更需要一些锻炼自己的机会。
03不野蛮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中国的一句老话。中国自古以来有着“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的观念。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位大学同学曾讲过,他的父亲曾因他的哥哥把家里蒸好的馒头分给来家里玩的小伙伴吃,把他哥哥捆在树上打,还用铁丝穿通他哥哥耳朵的事。
第一次听到他讲这件事的时候,我真的是毛骨悚然。怎么会有这么残暴的父亲!
90年代初期,大部分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都不好。在北方农村的家庭,蒸一次馒头可能就是一家人一周的口粮。看见孩子把蒸好的馒头分给别人吃,家长心疼可以是可以理解的。只是,馒头没了,最多只会造成了家里一时的困难,但暴力教训孩子,给孩子心理带来的创伤却是永远也磨灭不掉的。
那位同学说,他哥哥长大以后去了南方当兵,几乎很少跟家里联系。更不曾对他的父亲有过一丝关心。因为几个馒头,就让这一生的父子情分消散,真的是得不偿失。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大声叱责,这是人们相互关系中休养很差的基本特征。凡是出现大声叱责的地方,就有粗鲁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用大声叱责或者拳头教育出来的孩子,失去了感觉别人最细腻的情感的能力,他看不到也感觉不到周围的美,他非常冷漠无情,毫无怜悯之心,在他的行为中有时会出现往往是人身上最可怕的表现——残忍。”
一个让自己孩子变得残忍的家长,也就不可能称之为有智慧的家长了。
那作为家长,具体该怎么做,才算有智慧呢?其实,我们从以上有智慧的家长的特点中也可以看到。做有智慧的家长并不难。
01首先是尊重孩子
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更何况是我们自己的孩子。不要把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孩子与我们是平等的。你在不断要求他听你的话、做个乖孩子的同时,也学着听听孩子的话,做一个“乖的家长”。
02该放手时就放手
每个人都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也有很多东西要自己亲自动手才能完成。父母不需要为孩子安排好一切,而只是需要培养孩子优良的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品质和能力,有了这些,他就能为自己争取到想要的东西。
03不暴力
暴力通常情况下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孩子施以暴力,不但不能解决办法,而且还会对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性格,具备相应的技能是家长们的希望。但在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就几乎会离家长的希望越来越远。因此,有智慧的家长,一定不是会用暴力的家长。
家长用自己的智慧培养出来的孩子,在长大之后也同样会用自己的智慧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其实,当我们看着一个家族繁荣昌盛的同时,也可以试着去学习一下他们在对待子女问题上的智慧之举。学会了,就是一笔别人拿不走的财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