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男人都是潜在强奸犯”,是心理学大V@科学家种太阳 在奇葩大会上的开场白。
接着,他哽咽着讲起自己13岁时险些犯下强奸罪的往事。在和同伴看护生病熟睡的女同学时,他们有了一起强奸她的恶念。
幸好和朋友在玩笑中“悬崖勒马”,才没有酿成大错。
他把演讲当做一次“洗地”,数次热泪盈眶。因为当时决定放弃强奸后,他见识到了人性的深渊,从而让自己有反思,有救赎。他在有经济能力了之后,帮助过一个差点被父亲强奸的女孩。
最后,他说自己亲手把心里的禽兽关了起来,这场未完成的犯罪,主谋是人性的深渊。
但网友大多不买账。
让人不能接受的点,一是他用“所有男人都是潜在强奸犯”强行代表其他人,让这次预谋犯罪变得合理;
二是把终止犯罪的行为当成谈资,甚至当成伟大。
谋划作案的细节,在节目的演讲中,@科学家种太阳 没有描绘得很详细。
两年前,他却在自己公众号的一篇文章中曾详细记录过。
他和同伴不仅有条不紊地讨论分析了“犯罪”分工、作案的成功率,甚至商讨了如何安全脱罪。
只是因为女孩当时正来月经,他和同伴怕血弄得到处都是,在下楼拿卫生纸时,同伴打趣地问了一句:“你刚才是在开玩笑,对吧?”,两个人打了一个激灵,才清醒过来。
2016年,@科学家种太阳 在自己公众号文章里的描述
公开分享这样的经历,这位大V演讲的初衷值得怀疑,但它也的确能让女孩子对安全问题有所反思。
在演讲的最后,他以“潜在强奸犯”的立场给女性留下这样的警示:“法律可以帮我们在事后追究谁是第一责任人,但是只有我们自己才是我们在事前的最后一任保护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最后一道防线。”
每一个女生都需要具备时刻不松懈的安全防范意识,来守住这最后一道防线;掌握最基本的自我保护要领,来在不期到来的暴风雨至之时,为自己寻一处安身之所。
因为女生要面临的危险,真的太多了。
多少恶魔就在身边
如果这个大V心中的那只禽兽没能束手就擒,后果会是怎样?
2017年7月,蚌埠一个女孩和朋友们去KTV玩儿,酒后被朋友拖进草丛中施暴,她激烈反抗无果。
事后,归案的赵某对警方说,他当时认为受害人有可能不会报警。
性骚扰和性侵犯,并不是仅存在于法治新闻中的可怕字眼。这个世界上是真的有禽兽存在的,而且它离我们并不遥远。
2017年8月,在南京火车南站,一个18岁的男孩公然把手伸进小女孩的衣服里摩挲,他的父母在一旁熟视无睹。
气愤的网友掀起了一阵波澜,经过警方调查才知道,女孩是养女,男孩算是他的“哥哥”。
病态的行为被曝光,引起了很多网友的痛苦回忆——她们中的很多人,都在童年时遭到过表哥、亲戚、甚至是亲生父亲的猥亵。但是因为当时不明白,虽然感觉不舒服,也只能就此放过。
联合国数据表明,80%的强奸案都是熟人作案。有法官介绍,熟人作案中,一类是利用老乡、同事关系实施强奸,一类是网友、朋友之间见面后被强奸。
韩国电影《妈妈别哭》中,女孩恩雅喜欢上了英俊的男孩祖韩,她亲手做了巧克力,约好晚上在天台上送给祖韩,却在当晚,被祖韩和他的朋友轮奸。
而相比成年女子,未成年女子性侵案中,熟人作案所占比例更是居高不下。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曾解释未成年性侵中熟人作案的高发率:“如果是陌生人有异常举动,孩子会觉得古怪当即跑开,但如果是熟人,就容易利用便利的条件、孩子的信任,实施严重的性侵犯。
而同样,成年女子也往往对熟人不加戒备,由此给了犯罪者可趁之机。”
事发后,出于各种考虑以及对熟人之间的私人情感因素,宁愿吃哑巴亏也不愿报案。
由此,在种种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下,犯罪者抱着“生米煮成熟饭”“熟人不会报案”的心态,肆无忌惮地打开心中的牢笼,释放人性的恶。
根据现实事件改编的电影《韩公主》中,女主角韩公主因挺身阻止校霸对自己好朋友的羞辱,被设计喝下迷药,遭到四十三名男生轮奸。
艰难走出阴影后,她被性侵的影片却被散播在网络上。无处栖身的她,选择从汉江大桥一跃而下。
现实不比影片轻松,被害者自杀未遂后案件才浮出水面,加害者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被害者却被称为“密阳的耻辱”。
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描写了南京大屠杀中,侵华日军包围教会,欲强暴教会学校里年仅十几岁的未成年女孩。
她这样描写日本男子对处女的欲望:“假如这病态、罪恶的情操有万分之一是美妙的;假如没有战争,这万分之一的美妙会是男人心底那永不得抒发的黑暗诗意。”
“社会对性的禁忌感太方便了,强暴一个女生,全世界都觉得是她自己的错,连她都觉得是自己的错。”林奕含曾借《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样表达受害时的无助。
“谈性色变”的大环境和少得可怜的性教育,卸下了女孩们自我保护的心理防备;受害者有罪论,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被害人血淋淋的伤口上毫不留情地撒盐,让无数被害者承受着不该承受之重。
别被善良限制了想象力
除了身边的魔鬼,现实生活中,还有太多让女生心有余悸的瞬间。
今年2月,山西一位49岁的父亲报警,自己的17岁女儿失联未归。警方调查了几天,在除夕夜,带回了女孩已经遇害的消息。
凶手在路边假装刹车有问题,请求女孩到车内帮忙。结果,女孩被他先奸后杀,还惨遭肢解并焚烧。
他在除夕夜那天向警方交代,只是因为看到女孩子独自在路边行走而已,就心生歹意。
善良没有错,只是总会有人利用女孩的善良,一步错步步错,犯了一件事,就想用另一件来掩盖,从而导致害命的结局。
曾与方文山有过合作的女歌手付丽独自一人住在北京的家。她平时网购频繁,家里人曾经提醒,不要让快递员总送货上门,放到楼下自己去取就好。
付丽也留心过安全问题,甚至安装了摄像探头。但后来因为觉得麻烦,也因为快递员都很热情,就没再防备。
可她还是被人盯上了。经常给她送货的快递员以为她很有钱,就决定抢劫。确认了家里只有付丽一个人,又把她反捆实施猥亵,怕事情败露,最终把她杀害……
再正常不过的生活中,处处暗藏危机。女生总要提心吊胆,也很难保证自己遇不上麻烦。
曾有人在网上分享自己一个人上厕所时候的恐怖经历。一个陌生男人就在门口走动,她处于被动状态,几近崩溃。
图片中的面孔,让人隔着手机屏幕都不寒而栗。
学会警惕保护自己
以上的案件不是个例,也不是近几年才出现。
2017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2023 人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53.5%的女性受访者称自己或身边女性曾遇到过地铁性骚扰。
2016年媒体公开报道的14岁以下儿童性侵案件为433起,平均每天曝光1.21起,其中女童比例为92.42%。
或许是人性中的残忍造成了一桩桩悲剧,但在这些悲剧的背后,对安全问题教育方面的缺失是不可回避的因素。
美国从1970年开始就在学校推广儿童性虐待预防行动,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区分善意和不善的碰触;
(2)对于高度危险的碰触严厉拒绝,并告知信任的人;
(3)理解和保护受到伤害的未成年人。
此项目不仅面对儿童,而且还面向教师和家长,使得教师和家长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获得合适的性教育和情感教育,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意大利在1999年推出“未曾言说”项目,并在欧洲国家推广,主要让学生通过体育游戏和团体游戏以及圆圈教学和角色扮演的方法学习预防技能;
日本的一家公司推出了名为“窗帘上的男友”的产品,有12种能误导人的影像,能让单身独居的女性避免被犯罪分子盯上。
中国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在微博中说:英国的警察叫英国女孩子,如果遇到尾随,走到马路对面去,要是他又跟过来,拔腿就跑莫迟疑。
除此,还有最后的一些建议:
1、切莫轻易上陌生人的车,独自打的时一定记得拍照留下车牌号发给自己的亲人朋友,并打电话大声告诉他们在哪里上车准备去哪里,大约要多久,让坏人无机可乘;
2、晚上出门尽量结伴出行,处于偏僻地区的,尽量晚上不要出门;
3、遇到尾随,不要走小道,一定要走主路,向人多的地方和灯亮的地方走,寻求帮助;
4、无论和多亲近的朋友在一起,都要留个心眼,时刻让自己处于清醒状态。
如果有两人找一个人,大男人找女生,成年人找未成年人帮忙,都要警惕。
真正的弱者永远不会找比他更弱的人帮忙;真正的朋友,也不会让你随意暴露自己最脆弱的时刻。
给今天的文章点个赞,也分享给身边的女孩子。一份警惕,可能就是一根救命稻草。
网友评论
对于年轻的男孩更是如此。
我,唉,我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毕竟我也曾计划过强奸犯罪。
我至今没交到女朋友,我不知道到底是我错了,还是社会的文化风气错了。
人生无奈的太多。
我并不畏惧死刑。
3000万男性,如果不解决性冲动问题,呵呵。
为什么???那些男人一个接一个的让女性堕胎,而我用尽全力爱你,你还是离开?
前两句是针对男性的性冲动本能的。第三句是个人当时的思维混乱。
第四句是个人经历与一些感受。
第五句是世界观的感受。
第六句是人生价值观。
第七句是对社会现象的判断。
第八句是个人情感不顺的牢骚,无奈的愤慨。
好像是这样。我也不知道自己在想啥。
真实的确令人不喜欢。
反正我是潜在的,我大概在五年级吧,和室友讨论,如果强奸不犯法犯罪,你会去做么,,,
再婚的女孩,我要追求她么,
如果女神不能生育,又,,,,
如果班花变成菜市场砍价大妈,,,,
我觉得他很刚,这种极端的表述方式或许会被认为是博眼球,但是女性朋友在看到以后是不是会觉得脊背一凉呢?这种效果比千篇一律的教科书式性教育强百倍。
你今天和这个男的同处一屋没有发生任何事,只能说明他能克制自己,是个正直的小伙。
但是不代表别的男人都这样,也不能因此放下戒备,谁知道下一个和你过夜的男生是不是这样呢?
只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