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一)中所讲,便是“辩证法”和“中庸思想”的主要套路。
然而,这样的套路并不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目的是要把感觉上不解的问题通过认识变得可以理解,把感觉上不确定的事情通过认识变得可以确定,把变换不定的现象提纲挈领,通过概念概括起来,形成基本的认识原则,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达到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目的。否则,如果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把已经确定的概念打破变得可左可右、可正可反、可白可黑,变得神秘莫测,这就不是认识,而是扰乱思维、迷惑认识,与认识的目的背道而驰,是方向性错误,是走向愚昧的节奏。
科学认识的使命,就是透过混乱的现象,寻求现象背后确定的本质。或说,科学认识的使命就是寻求现象背后的确定性。
否则,如果仅仅是停留在现象的表面,对现象本身进行左右逢源地复述,这虽然也是经验事实、感觉材料,但不是认识结论,更不是科学理论,不是科学而是诡辩。
诡辩比谬误更难驳斥,谬误可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将其证伪,而诡辩则不同,诡辩本身也是在明辨事实,讲它的道理。但是,它不作界定,不下结论,没有认识结果,达不到认识的目的(寻求现象背后的确定性)。“不作界定”是罗列大量的正例和反例,在杂乱的现象里穿梭;“不下结论”是正反皆成立,怎样都可以——貌似有结论。
譬如你批评某人的错误。诡辩者会说“人无完人么”;然后进入现象分析,罗列正例和反例;接着讲“这也是人之常情么”“这也在清理之中么”;最后,反过来批评你“看问题要全面,待人要宽容,不要太绝对”。其结果是:将错误抹平,将原则丢失。
因此,诡辩比谬误更难驳斥,更可怕;诡辩是科学认识的大敌。
科学认识的使命就是寻求现象背后的确定性。那么,如何确定?
就是界定概念,给定条件,明确定义域。如此,在一定的语义下,值域便唯一限定,结论随之确定。
对于任一命题,给出符合真相的判断,则为真;给出违背真相的判断,则为假;任意确定的命题要么真,要么假。不能给出真假判断,则为分析讨论;把“不能给出真假判断”也当作一种判断,把分析当作综合,把无结论也当作一种结论,这就是一种诡辩了。这不符合认识的目的。
例如,对于陈述“明天发生海战”。
由于“明天”是一个此时并不存在且从未存在过的对象,明天的一切都还没有发生,也统统不存在。对于此时并不存在且从未存在过的事物,一定不是事实,对不是事实的事物的陈述一定不是事实判断。既然不是事实判断,就不含(不具备)真假性,此时的认识就不可以对其作出真假判断,只能作出预测。
“预测”不是“判断”!
“预测”是以一定的理由(依据和推理)提前测算将来的事情怎样。依据充分、推理符合逻辑,则预测合理;依据不充分,推理不符合逻辑,则预测不合理。预测蕴含“是否合理”但不蕴含“真假”,预测本身不负责真假,只负责是否合理;其真假要由将来的事实真相来确定,其是否合理要由此时的”依据”和“推理”来承担。因为“是否合理”是针对陈述的“预测理由”而言:“预测”一旦陈述出来便已经存在,其理由的合理与否就已经蕴含,就需要承担。
当我们指出“明天发生海战”的预测不合理时,要么指出其依据不充分,要么指出其分析有漏洞,然后才能得出其预测不合理的结论。当我们夸赞“明天发生海战”的预测准确时,说明该陈述所指的“明天”已经到来,海战已经发生、成为事实,然后依据事实得出其预测准确的结论。
真假是命题所言的判断是否符合事实真相,这要靠事实真相来说话。而将来的事情还没有发生,还没有形成事实,还不存在,也就无所谓真假,不存在真假。
因此,预测不是判断。预测的陈述其本身是不包含真假的,没有真值的。不包含真假、没有真值的陈述不是命题,或者说,是不可判断命题。——不可判断命题没有真值,不存在判断一说。
类似的不可判断命题,如:
“明天太阳一定从东方升起”;
“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
“明天晴转多云,东北风2到4级”;
“明天我不跟你玩儿啦!”。
……
但是以下陈述都是有真值且只有真假二值的命题:
“昨天发生海战”;
“昨天太阳一定从东方升起”;
“‘文化大革命’一定实现了”;
“现在我不跟你玩儿啦!”
“此时正在爆发太阳风暴”;
“孪生素数是无限的”;
……
那么,“此时正在爆发太阳风暴”,此命题为真,还是为假?
无法判断,没办法判断,认识不能够判断。因为太阳之光到达地球大约需要八分钟,我们需要再等待八分钟才能做出判断,而此时无法判断。
但是,此命题的真假在此时已经锁定,此命题有真值,有值域。则,此命题是具有真假二值的严格命题。只不过,我们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有限,认识“不能判断”,而不是命题本身“不可判断”。
那么,“孪生素数是无限的”,此命题为真,还是为假?
这是一道著名的数论猜想,目前我们还不能证明其对错,即不能判断该命题的真假。
但是,我们不能证明不代表命题不可证明,我们不能判断不代表命题不可判断。“不能判断”是认识主体的能力问题,“不可判断”是命题的性质问题。
猜想与猜测是两个概念。
猜想是在理由不充分的情况下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猜想的理由一定是不充分的,否则,如果理由充分就不是想象的猜想而是确定的定律了。
猜测是在理由可以充分的情况下对未发生的事情进行可能性的预测。猜测的理由可以是充分的,也可以是不充分的;充分的便是预测,不充分的就仅仅是猜测。
例如我猜想“现在马蓉跟宋喆在一起”。此命题为真还是为假?吃瓜群众不能判断,连王宝强也不能判断。但此命题有真值,因为马蓉和宋喆能够判断。
例如我猜测“马蓉跟宋喆将来会在一起”。此命题为真还是为假?不可判断,没有真假。因为此时事情并没有发生,还只是个猜测而不是猜想,更不是判断,不存在真假,此时的认识(包括马蓉和宋喆)不可以对其作出真假判断。
显然,“不能判断”和“不可判断”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
“不能判断”是指认识主体不能够,是认识能力所限,与命题本身为真为假没有关系。
“不可判断”是指命题本身不包含“真假”二值,命题无真值,认识不可以对没有真值的命题作出真值判断;“无真值”是命题本身的性质,这个性质表明该命题是无真值的伪命题,不是严格的命题,而仅仅是一种预测式的陈述。
对于严格的命题而言,必须有且只能有“真假”二值。因此,对于真理而言,结论应该是确定的,结论只有一个。也就是说,真理的判定必须具有唯一性:要么发生海战,要么不发生海战;要么正在爆发太阳风暴,要么没有暴发太阳风暴。不存在非真非假的第三值。
因此,我个人认为,三值逻辑以及多值逻辑都是不符合“事实存在”的纯形式逻辑,是将“预测”当作“判断”的概念混淆。或者说,三值逻辑以及多值逻辑只是逻辑真而不是事实真。
所谓“真理的唯一性”,就是指对于任一命题必须在当下存在或真或假的真值,不能即真又假,或非真非假;不能辨证,不能中庸。至于认识能否判定命题是真还是假,那是认识的能力问题,与命题本身的真假性无关,与真理的唯一性无关。
换言之,只要概念界定清楚(杜绝偷换概念),只要条件给定充足(杜绝转移话题),即明确定义域,那么,命题的值域便唯一限定,真理的论断便具有且一定具有唯一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