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五点起床,是没有时间吃早点的。等把媳妇送到萨拉齐她们的学校,再去找充电桩,趁着给车充电的这四十分钟左右,我才觉得肚子开始咕噜噜地罢工闹事,就在附近找了一家看上去很不错的稍麦餐厅。
在内蒙古自治区,萨拉齐属于土默特右旗。整个土默特川,被分为左右两块,左边的左旗归属呼和浩特,右边的右旗归属包头。两边的生活习惯大差不差,以我多年的经验,除了蒙东那边的生活习惯更接近东三省,中西部地区大概齐,微小的差异,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我的家乡乌海也有很多家稍麦店,最有名的是火车站南那家,年轻时只要想吃稍麦了,总是穿城而过,从东到西,跨越整座城市,跑去大快朵颐一番。
说起稍麦来,那可是有得讲。别的不说,单单这名字就有许多个版本,各种写法,有写烧卖的,也有写烧麦的,还有写烧美、捎麦、捎卖的,不一而足。看了一下,萨拉齐的招牌,大多都是稍麦。不管挂什么样的牌子,内蒙本地人都明白是什么东西,根本不会计较老板店主人写什么,挂什么样的招牌,最关键的还是两个字——好吃。
年轻时吃稍麦,价格还是很实惠的,仅仅比水饺贵一点点。能想起来原来的价格,大概也就六十一斤,现在涨到了一百八一斤。若是放在以前这个价格,就俺们煤矿那可怜的工资,哪里能吃得起。说吃不起,不是太拮据,而是年轻时太能吃,饭量超大,大的吓人。我和海军哥两个人,曾经破纪录地吃过一斤二两,老兄还外加两瓶啤酒,当时都把在场的人看呆了,他们可是最多吃一两的主,我们一顿饭,吃了他们六顿的量。
吃稍麦少不了茶,就是那种老式的砖茶,需要熬煮,还要添加一点点咸盐,解腻!
吃稍麦,年轻时不讲究,必须有大蒜,都说吃肉不吃蒜,香味少一半。就是放到现在,依旧有很多人会就着大蒜吃烧卖,无论男女。不过,据我观察,现在吃烧卖就蒜的,比以前少了一半,都改成了辣椒油。想必是怕有口气,看来现在的人们是越来越讲究了。
最好吃的稍麦,除了羊肉大葱外,每个稍麦的馅料里一定要有一口汤汁,多了不行,一两口是最佳的。用小笼屉蒸好端上来,不能急着下嘴,小心被烫着。要稍微晾晾,然后把它从笼屉里夹到吃碟里,蘸足了蒜醋汁或者辣椒油,反手夹“脖子”,翻手后,底下正好正对着自己的嘴,一口下去,别急着吞咽,要先嘬一口汤汁。那味道,那感觉,瞬间便有上了云端步入天堂的意思。
随着经济发展,所有稍麦店,无论大小,都会在厨房窗口前摆上五六道小菜,什么小葱拌豆腐,黄豆芽,绿豆芽,豆腐丝,海带丝,拌白菜丝、芥菜丝等等。像我这样一次要一笼六个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稍微上点岁数的,已经改为一顿三个四个了。我故意逗老板,问他,这里的稍麦是按个卖?老板笑了,说一笼吃不了,只能按个卖。
一般不用上班有时间的人,吃完稍麦是不会急匆匆离开的,喝着茶,抽着烟,聊着天,天南海北,国内国外之大事,笑容满面地高声畅谈,唯有年轻人需要打卡上班,还有带着孩子上学前来吃的,吃完才会急着离开。
内蒙古的稍麦,跟这里人的性格一样,实惠讲究。我记得在家乡的时候,有一年羊肉长价,超出了人们承受的能力,很多稍麦店宁可关门暂停营业,也不会往馅料里掺杂其他的肉类或者蔬菜。价格也是慢慢才长上来的,一晃就过去了快三十年,从六十一斤,到八十,到一百,一百二,一百四,一百六,终于到了现在的一百八。一两也就十八,普通人还是能吃得起的。
一大早空着肚子把媳妇送过来,就算车上开着暖风,也是不暖和。稍麦店里人多温度也可以,脱掉羽绒服,一两稍麦下肚,哦。对了,这里的一两,一般是指烧卖皮,若是都算上,什么羊肉大葱啥的,恐怕就不是你想象的那么一点点东西了。美美地炫一顿,再喝几口热热的浓茶,抽上一支饭后烟,浑身热乎起来,在店里坐一小会儿,听听别人都在谈论什么,然后再穿好衣服,满意地离开,挺好!
好吃不过饺子,自在不如躺着。稍麦可比饺子要好吃多了,偶尔整上一顿,恰似飘飘然在云端徜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