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被哪本书里引用的句子所吸引,似乎是出于冲动,不记得何时买了本拜伦的《唐璜》,放在书架上静静地吃灰,直到最近有些书荒,才把这本史诗拿出来阅读。在我的概念里,诗是用来朗读的,是语言的艺术,若是不能通晓诗人所用的语言,而是去读翻译过来的文字,那么读起来必然会少了许多韵味,读诗的乐趣也会打了许多折扣。
唐璜在欧洲算是个虚拟出来的名人了吧,围绕着他的生平事迹,不知创作出了多少文学作品和文艺作品,拜伦的这部著作,无疑是其中的翘楚。可恨自身能力的有限,便只能在译文中领略翘楚的风姿。书本看起来虽然很厚,但因为诗歌的短小体裁,读起来却是快得很,没用几天便读到了作者的绝笔。拜伦的英年早逝,让唐璜的故事也在高潮处戛然而止。无论是诗还是作诗的人,双双终于巅峰之处,这不是命运的玩笑,更像是造物的眷顾。未完待续变成了永远的等待,等待中会出现数不尽的遐想,这种遐想或许比确定的故事显得更加精彩。
《唐璜》看上去是在讲唐璜的故事,但作者却把它比做史诗,书里对唐璜所着的笔墨确实不够多,这或许与诗的体裁和诗人的特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小说比起来,诗歌对于叙事的要求必然不会那么严谨,它更加看中的是语言的韵律。而真正的诗人更是个天马行空的职业,心思敏感又激情澎湃。所以在这部书里,作者往往想到什么就写些什么,写着写着,就有些离题万里了。
这些离题的内容,恰恰就是史诗的内容,拜伦把自己对当时社会的种种不满,用诙谐锋利的语言,向着存在着的丑恶、阴暗、罪过,毫不留情的一刀刀砍去。便也就把诗人所处时代的众生相,剥个干干净净,批的体无完肤。也或许,唐璜根本就是个引子,他就是诗人所画的一条线索,从而用他的见闻,把诗人要说的话曲曲折折的串在了一起。即使因为语言的差异,译文再好也不能完全译出诗的神韵,但来自伟大诗人的天赋,还是让拜伦的文字在转为中文后,依然字字珠玑,闪烁着迷人的魅力。而这作品之所以传世,是因为他的那些批判的话语,即使放到如今现世,也还是如刀般锋利,会刺痛许许多多人的自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