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进入全民阅读时代,越来愈多的人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强大的阅读量。
但是,看的书这么多,怎么可能都记得住呢?
对于一些特别好的内容,我们当然希望记住,但是更希望自己能用上。
一。用,才是最好的读。
那么怎么用呢?有一个方法:就是不断的去分享,时间一久,这些内容就会被我们消化了。时间长了,也就不存在是否能记住的问题了。
二,输出带动再输入。
我在慈怀妈妈高中群里分享家庭教育类书籍,群里的妈妈会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会不断提问,有些问题会触碰到我的死角,我就会再去针对性的学习。
通常高频率出现的问题,背后可能就隐藏着某种规律,但是却被我们长期忽视的。
很多亲子关系中,都提到了良好的交流,到底要怎么样的交流才能达到畅通模式,原来就是马歇尔卢森堡提出的《非暴力沟通》。
接着,我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去精进这门知识后,发现它让我之前所学的教育理念和心理学知识产生了巨大的裂变,也就是得到app专栏作者成甲所说的“临界知识”,它对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进行指导。
在家庭教育案例分析中,我应用所学的非暴力沟通知识,能更快地找到家庭教育的问题核心点。
我举个案例哈,高中群里有位男孩,按照他的年龄应该是大学二年级了,但是这个孩子却是高一两年,现在重读第二年的高二,如今是高三。
那位妈妈几年前找过我,这次,我学了非暴力沟通知识后,我发现到大家都会忽略的一个点--就是妈妈总是不敢拒绝孩子的要求,孩子好几次心情不好不愿去上课,这位妈妈去向老师请假,等等各种事例。所以在旁人眼里,她是对孩子无限制的溺爱。
可是呢,这位妈妈心里有苦说不出啊,我就问她:“孩子提出各种无理的要求,你为何不拒绝呢?” 她沉默了很久回答我“我不敢”。
面对孩子的有恃无恐,很多父母不敢说“不”,是因为养育过程中缺少“界线”意识,或者说自身就不具备“界线”的力量。在教育中树立边界感,家长才会有威信。同样,我们与他人之间也要有边界意识。
这段时间,网上刷屏的结婚8周年的豪门媳妇郭晶晶,她生第一个孩子时,霍家注重黄道吉日,要她择日剖腹产,她说”不“,坚持成功顺产;教育上,公公想看孙子,她说”不“,写完作业才能见,谁的面子也不给。
外表不动声色的郭晶晶,却有着随时说“不”的底气和勇气!
再说回这位问题孩子的妈妈,那是因为她从小就是个乖乖女,成长至今都很少说过“NO "字,所以她一直很受人喜爱,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中,外界口碑都非常好,但是她心里很憋屈,因为别人对她的随意要求她不敢说“不”,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要知道,拒绝,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她从来未拥有过这样的力量,孩子就是用这样极端的方式来刺激妈妈,触动她成长。
我们总是说,孩子是家长的老师,她们会带动我们成长,我们只要做好自己,孩子就会做好自己。
那么,孩子是怎么触动的呢?? 我们怎么做好自己呢??
这些,从我学了《非暴力沟通》后,就能把所有的问题点都串联起来。
学习了《非暴力沟通》后,我发现在家庭教育环节中还差些什么,我又去找,找到了进化教练课程,里面也充分应用到了非暴力沟通的技能。
当年,我只是分享一些书籍内容而已,我怎么都没有想不到“讲书”会给我带了那么多变化?
就我个人而言,讲书分享是不断拓展我个人的知识边界,触动叠加效应。
三,讲好一本书,也是一种稀缺能力
一个人拥有良好的讲书能力,意味着她能很好的把知识、道理、事情讲明白,让人愿意听、听得懂、有启发,且愿意去深入了解。
不管你是谁,拥有良好的讲书能力,你就会更有竞争力。
四,讲书人的益处
我记得当时读书会在选定LOGO的时候,创始人陈老师曾说到这个图标的理念,就如同一艘摆渡船,通过讲书将彼此渡到莲花( 也就是智慧)的彼岸。
如今我们都会提到圈层社交,同频社交这样的字眼。
在平台上,不存在交流有代沟、也没有地域差异,因为大家都是有着相似的理念和相同的目标,就好像一群大雁,整齐划一扇动翅膀,互相借力,飞向更远的南方。
今天我的分享就到这里
接下来是答疑环节:
1.不知道怎么选书?
我个人的体会和大家分享:去实体店还有图书馆,你在那里随意看随意翻阅,那些跟你有缘的书,能触动你心灵的书籍会跳到你手里的。
次数多了,你就会知道自己是和哪类书籍特别有缘。实际上选书的过程也是和自己心灵对话的一个过程。
2. 文学类讲解过程中,小说,怎么处理小说情节的梳理与个人感受的融合?听了好几位讲书人,好像并没有完整的梳理情节,只是带过一些,然后自我感受比较得多,会不会影响讲书效果,因为不知道受众对所要讲的书目是否了解或者读过。
从这位小伙伴的问题中,我能感受到他的担心,感受到他希望自己的分享是对他人有价值的。
我记得创始人有一段话说过好几次,我们只是讲书,讲书中能打动你的部分引起你共鸣的部分分享给他人听,我们的目的是有更多的人知道有这本书,然后自己去打开这本书。我们只是做一个摆渡人而已。
就如同我们给孩子讲故事一样,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自己体会到学习和阅读带来的乐趣。
3.读一本喜欢的书,感觉书中内容都很重要,不会提炼精华。
在分享之前,要看三遍,把那些能打动自己的内容记录下来,然后重新梳理后分享给他人听。
有没有发现,同样一本书,我们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境下去阅读,体会是不一样的。
不用担心,那些能打动你的内容就是精华。
陈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不是老师,我们只是讲书,只是分享,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本书,我们是该本书和听书人之间的摆渡船。
4.如何将散乱的事例围绕一个中心观点讲出来
我个人理解是提炼能力,很多书里的内容最终的底层逻辑思维是相似的。到最后,会发现要看名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