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记录课堂:11~20各数的认识
今天讲的内容是书上74页第六单元例题1,11到20各数的认识。
首先,黑板上由小棒呈现10个一,捆起来之后变成了1个十。初步感知计算单位是一个十。这也是认识11到20各数的基础。
紧接着,呈现有一捆小棒(10根)一次加到9,20是两捆小棒,书上依次呈现出11.12.13.14.15.16.17.18.19.20这10个数字。由图形设计呈现数字,反映了思维进阶的要求。
在每个数字的下面,出示每个数字读作多少,依次为: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告诉学生,读作要写大写的字,写作的话是写阿拉伯数字。
这节课的重点是认数和读数,即认识11~20这十个数字,能正确读出这十个数字。课堂上,讲究顺着读和倒着读,随便指出一个数要很快地正确读出来。
讲完了书上的内容,要求学生拿出草稿纸,学会画小棒,进一步感知一个十。10个1就是10根小棒,一个十十捆起来的10根小棒。
第二步,在括号里写出11~20这10个数各读作什么,要求正确写出这些字。
第三步,出示一到二十的大写字,要求写出对应的数字。(这样的设计为认识计数器做好铺垫,即学生可以熟练的掌握一个数读作和写作的区别)
反思:设计的教学活动有层次,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清晰地掌握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从午休作业来看,仍然有学生存在着大小写混合的情况,已加以纠正。往后还是要更加地注重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争取学生全都过关。
(二)反思教学:欣赏的眼光
课堂伊始,着重强调上课是认真而严肃的事情,严禁嘻嘻哈哈,禁止从事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再次提出学习习惯一次,促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形成好的课堂习惯。
总体上今天的课堂,没有大的差错,学生也都认真听课。唯一遗憾的是张旭彬,下了课也没有检查他的草稿本,今天的疏忽啊。
一节课下来,钟泓帆又在玩他的文具,下了课看到他的草稿本依稀得写着几个字,还是没有写完的。讲课的时候,不自觉间引导大部分人跟着走,没有那么多的精力专门盯着他,也是自己的疏忽。课前,要和他说好,今天如果有进步就在班上表扬你。
今天张凯瑞依然像个没有事情做的人,本来想数落他一下,但我一想或许最应该改变的是自己,所以没有批评他。我对他说:“老师希望看到你有每天都有进步,不要老是浑浑噩噩的,你看看身边的其他人,都在认真学习,你也要这么做,明白吗?”
试着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你会发现,不一样的话语,会有不一样的改变。改变自己的话语体系,在塑造学生的同时,也完成了自我的超越。
(三)读书:教师专业发展
再次捧其王晓春的书来读,倍感亲切,读过一遍的书,似故人。
王晓春的书,可谓针砭时弊,针针见血,读来似与朋友促膝长谈,考生常谈的事情,自有不一样的深度。
谈到班主任角色,首先提出的是教育型的管理者这个概念。什么是教育型的管理者呢?管理者比较容易理解,教育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以人为本、真正为学生着想。王老师还说,每位老师都应该记住:自己首先是个光荣的教育者,,其次才是管理者,管理是为教育服务的,千万不要主次颠倒。
第二,班主任是学习指导者。
第三,学生的平等对话者。
第四,学习者。
第五,心理工作者。
第六,家庭教育指导者。
在学习者板块,作者提出教师应该是学习者,而且是比学生“更没有把握”的学习者。教师应该比学生处于更积极的学习状态,而要维持这种学习状态,其前提条件是对所学的东西比学生“更没有把握”(知识越多,越发展自己无知)。海德格尔认为,如果教师比学生带着更多的问号走上讲台,其实对学生的学习更加有利,因为学生首先要学的就是教师对待学习的态度。
提出的第二点,教师不但是学习者,而且是能够引导学生学习的人,他要有两套本领。
第三点,教师要适应学生,像细木工“适应木头”那样。
学习者是基础角色,是底色,这一点很容易被忽略。
札记:终身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先进的理念,而且要落实好,践行之。
教师对待学习的态度,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