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900212/ecf036b11a505c51.png)
旧朝灭亡,新朝建立,农民起义力量总是会发挥历史性的作用。而在这期间涌现出无数军事才能奇特,才德兼备的人才,难道真的是乱世出英雄?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几百年前陈胜吴广的反秦起义在“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的无路可退中揭开帷幕,也许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举动为后世的起义提供了榜样的力量。元末,这场反对暴政的农民 起义中,轰轰烈烈的战争中涌现出无数的人物代表,最有影响力的算是朱元璋、陈友谅。
暂且不提这两个人的丰功伟绩,起码在掀翻元朝统治中,两个人的力量都发挥巨大的作用,而后面的故事,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一山从来容不下两只老虎。暂且不提。
在太平的日子中,如果一个人生活工作都很满意,还怨天尤人,想要反动,那他一定不是一个正常人。如果在及其残暴的环境下,这种残暴的想法就会根植于人的内心。就是这样的生活背景,造就了朱元璋,陈友谅两个人。
看看朱元璋的背景,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有时吃不上饭暂且不说,还要预防着“飞来横税”,到最后结果是,父母死去以后,连一副棺材都没有。出家做和尚以后,收到其他和尚的百般刁难。在这样的环境下,心里能不气愤,能不想要反抗么?
再来看看陈友谅,出生于最低等的渔民家,以海为家,处处受人欺负,后来谋得一份衙门文书的职位,本以为职位提高,会受人待见,但是还是处处有人歧视,在这种环境下心高气盛 ,自然而然要想爬的更高,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在这个暴乱的年代,一切的社会因素往往会使人的性格中的缺点无限扩大,最终成为做人行事的标准。对于朱元璋来说,即使是以后做了皇帝,他对于自己的官员也是不信任。对于陈友谅来说,仁义道德兄弟义气不值得一提,只有站得高才是王道。
但是往往暴力在仁爱面前总是丢盔卸甲,正是老子所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
陈友谅攻打洪都时,当时守官朱文正已经坚守有月余,眼看就要撑不下去的时候,朱文正派出张子明向朱元璋禀告情况,请求援助。
这张子明是神秘人物呢?一介书生,正是因为是一个弱书生,可以掩人耳目。等到郭子明向朱元璋禀明情况返程的途中,很不幸被陈友谅的士兵抓住。
陈友谅看他是一个呆呆的书生,即开始劝降,什么民族大义,什么道德仁义,最后直接来威胁的,软硬兼施。
张子明答应了,正当陈友谅押着张子明到洪都城下,让郭子明劝城里人投降的时候。
张子明大声喊道:请大家坚守下去,我们的援军马上就到。
陈友谅没有想到,这个柔弱的书生竟然有这样的气量和胆识,而他看到的无数的士兵将领无论是敌方还是我方,眼睛中是对这个柔弱书生的敬佩。
而正是这一次,陈友谅开始对自己的行为方式产生了怀疑,陈友谅不明白,这个世界上,有权利暴力解决不了的问题。
泱泱历史,张子明作为一个文弱书生的代表,能被写进历史的年轮,而在百年之后,他的故事读来仍令人肃然起敬,想来是一种气节。
在中国的历史中,诸多的人物,诸多的性格,悲欢离合,成败叛顺,从来不缺乏故事。民族危难之际的 气节更是不乏,就是这样一代代人的气节,造就了历史的走向。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但是没有小人物的历史,是不完整的历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