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从小接受本土文化的熏陶,我们为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自豪。谈及此,人人都能如数家珍,津津乐道。古人的成就和智慧,如百花园中的姹紫嫣红,信手拈来,那都是奇葩朵朵,奇珍异宝。
然而,当历史推进到当今时代,曾经让我们引以为傲的很多文化遗产,正在被我们忽视,甚至快要被搁置遗忘的角落,继承变成了一句空话,遑论发展和创新。
近期阅读过一位师友的几篇文章,连续撰写关于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及自民国时期西医的引进之后,老祖先留下的中医所面临的尴尬。当时的很多激进人士喝了点洋墨水,接受了几剂西医药片或针剂,便武断地认为,中医已经没落,应划归巫术之列,建言把中医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老祖宗留下几千年的中医诊病,中药典籍,真的如此不堪吗?是有人别有用心的误导?还是西医的便捷更适合当今人类的快节奏生活方式?
尽管也有无数的开明人士呼吁西医治标不治本,甚至对人体产生诸多的副作用,我们的中医以及中草药诊病才是开山鼻祖,不能本末倒置。但现实的尴尬依然令人扼腕叹息。比如各地都有中医院,但少得微乎其微,几乎要被忽略。再看规模,形销骨立,独偏一隅,门可罗雀。看病问诊,如今还有几人会首先想到中医呢?有些大病大医院治不好,才会想到试试中医。殊不知,早已错过了最佳时机,却断言,中医都是骗人的,这对中医公平吗?
也有观点认为,古中医很好,只是传承出现了断代,类似于华佗,扁鹊之类的神医早已绝迹,现代中医没能掌握其精髓,就是庸医误人。
走上街头,放眼望去,药店星罗棋布,鳞次栉比,很多药店还能提供医保刷卡消费,为人们买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如果仔细瞅瞅,那里几乎看不到中药专柜,即便有,也不及西药的十分之一规模。
多年前治个感冒,去国营药店买几毛钱的药片就能解决问题,如今,治感冒的药层出不穷,花样翻新,一盒药卖到二三十块钱稀松平常。如果仔细研究,你会发现其中的有效成分并没有增加多少,甚至还不及以前那些几毛钱的药含量高。
稍微懂点中医常识的人,自己在家都可以治愈感冒症状,比如因寒凉引发的伤风感冒。熬点生姜汤,化点红糖水趁热喝,再捂被子发汗,把寒气逼出来,一身轻松。
生姜片在菜市场随处可见,也花不了几个钱,但如果放进药店,他卖给你多少钱合适呢?卖贵了你也不要,那药店老板喝西北风啊。这里面的弯弯绕绕,稍微动动脑筋就明白了。之所以药店比比皆是,只有一种解释,无利不起早。而且,这中间的利还非常的诱人。
中医,中药面临尴尬,由此想到,让我们引以为傲的汉字书写也面临同样的命运。
如今,可能只有中小学生才写字,那是教育的需要。上了大学,除了课堂笔记,完成作业都在用电脑,通过电子邮件,一键发送给老师,师生都方便。至于走出校门就业后,到处都是自动化办公,如果你还在手写,一定被人严重怀疑是古人穿越。包括此时此刻,写篇短文依然靠的是电脑或手机码字。我倒是想手写,一来是慢,二来写出后投递给谁啊,你能看到吗?最终还得转化成文本模式提交。
我们发现,从小跟老师学习写字,学会之后进入社会,却没了用武之地。久而久之,好多字能打出来,但如果让动笔写出来,恐怕提笔忘字者比比皆是。这不得不让人担忧,学会写字到底为了什么?未来的现实中还有人写字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学生学习写字是不是多此一举?不如直接学习打字好了。
需要引起关注的只是会不会写的问题,至于写得好不好,更无从谈起。经常不写字,能写好才怪。由此推断,写得再好又如何?写得好还有实际意义吗?还是仅仅停留在书展的欣赏价值?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继而推断,以后这写字的文化传承,就交给极少数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好了。
无疑,推断的结果是可怕的。那么,未来的汉字书写将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呢?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世界,我们追逐了什么?丢弃了什么?值得深思。
学会写字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毕生临帖,法度严谨,努力练就一手好字,则需要极大的耐心,达到“了然于心,了然于手”,“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境界,须有寒毡坐透,铁砚磨穿的精神。而从中所能体会到的裨益远远不止写字本身那么简单,其妙不可言非得钻进去亲身体会不可言说。
老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还得靠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理性的回归也是必然的,不管偏离有多么遥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