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学习
《论语》学习第391天,16.9生而知之者,上也

《论语》学习第391天,16.9生而知之者,上也

作者: 流水王丽霞 | 来源:发表于2021-08-19 17:51 被阅读0次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391天

    原文阅读:

    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讲解:

            孔子说:“天生聪明的人,是上等人;通过学习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境再去学习的,又降低了一等;遇到困境还不学习的人,这样的人就是下等了。”

    启发思考:

            孔子在这里把人按智性分为两类四种。第一种“生而知之”是一类。“上也”是最高境界、上天的境界,可遇而不可求。这种情况可能不存在,或许有些人认为这种情况存在,大概就是圣王、天才之类。孔子明确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篇第七》第20章),而且他本人也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

            后三种人属于同类,但差别就在于是否好学,学习的自觉性和努力的程度不同。“学而知之”,是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从而掌握知识技能,提升修为。强大的学习能力是人与其他生物最重要的区别。大多数人是“学而知之”,孔子就是其中的最高典范之一。他认为,自己是经过长期的学而不厌后才明白道理的。

            “困而学之”,是原本没有在学习,但在行事遇到困难时,遂发愤学习,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或思想智慧。这也是大多数人体验过的经历。有了困惑,要摆脱困境、求发展、求进步,唯有学习。当然,孔子鼓励学生们要勤奋好学,不要等遇到困难、身处困境之后再去学习。尽管“困而学之”,比自觉进行学习主动性要差一些,但通过学习把握知识这一点与前者一样。

            最差的一等“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就是连遇到困难都不知去学习。有学者认为,孔子表达的可能不是对“困而不学”者的鄙视,而是一种悲叹和痛心。如果困而不能学,其责任不在民,需要政府去普及教育,推行教育公平。困而不想学,才是人生的悲剧。在困境中的人,不珍惜自己,不学习不奋斗。对此,孔子感到痛心。       

            实际上,孔子肯定知识的来源只有两个途径:“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生而知之,那是上天的事;困而学之、学而知之,应该是人生常态;困而不学,有时候是人自己的事,有时候也是社会的事。

            孔子也说过,“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似乎有所定见,但“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都属于中人,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属于中人这个范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非常强调学习和教育对中人发展的重大作用。而且,孔子非常重视好学的精神。《中庸》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毫无疑问,我们最可能的、最有利的人生选择就是做一个“学而知之”者,努力去做一个善学者、博学者、好学者、乐学者,做一个会学习的人、能学习的人、快乐学习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学习第391天,16.9生而知之者,上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ueab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