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872156/1330d446b969a136.jpg)
最后的部分很有用处,周到至方方面面,从前偶尔遇到想过的,有关对话格式,标点符号都考虑到,把自己写的东西更加完美必不可少。值得收藏,时时翻看。
摘抄如下:
对话常见错误
74,约翰玛莎综合征:人物接着说个不停,文字写成的对话需要反映真实的交谈情况。反复直呼其名会让一段对话听起来很假。写完初稿,拿着一支红笔,通读故事,删掉所有直呼其名地方,仅会留下一两处例外——在它们听起来很自然的地方。
75,沉迷于形容词,副词及不恰当的提示语:暴怒地,不赞成地,惊奇地,惊人地,急躁地,愚蠢地,偷偷地,微笑地,显得很做作,如果对话下了很大的功夫,它能传达你想要的情感和张力,那么即使如温柔地,悠闲地,刻苦地这类更常见副词,也无须使用。需要两种辅助手段——叙述和行动。
让读者弄清人物的身份及他们正在经历什么,读者就能听到人物谈话的语气。如果总停下来解释说话的方式,动词和副词会打断对话的即刻流动。
发现自己沉迷于形容词或副词,进入人物内心,问自己:这一场景中动机是什么?说这些话时有什么感觉?现在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
76,缺乏连贯性:确保某一人物的对话与前一行对话(另一人物所说对话)相呼应,并能引出下一行对话。
77,重复人物已知的信息:要确保每个人物的说话都是出于自身需要,而不是出于听者或读者的需要。读者所需的信息量同样取决于情节及要将这些人物带向何处。
78,演讲:做演讲主要是那些本性使然的人物。这种人物不受读者喜爱,不要过多,并且要有存在的理由,能与整个故事相融。
79,枯燥乏味的时刻:要用对话去捕捉场景的精髓,确保创作的每个故事中的每个场景中的每行对话都是生动的。
80,语言过于规范:相较小说其他元素而言,对话中更不应该严格使用规范用语。对话听起来“呆板”或“正式”,就是所用语言太规范了。怀疑编写的对话呆板,试着大声读出来,听听是否像现实生活中的交谈。
81,重复赘述:笔下人物对话时,没必要重复叙述或行为中已经提到的信息,一遍足矣。对话不需要介绍,直接进入正题。或许觉察不到自己正在这样做,修改阶段要注意。
标点符号等细枝末节:
82,通过标点符号控制节奏:1,将引号放在每一段对话的开头和结尾。2,在人物说话时,声音逐渐变小的地方,使用省略号。3,当对话中断或某个人物突然插话时,使用破折号。4,问号和感叹号应该在引号里。5,对话中不使用冒号和分号,由其要尽量避免使用冒号。6,当人物因某事感到异常激动时,偶尔使用感叹号能达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83,划分段落:基夲原则——按人物划分。适用于行动,叙述及人物的沉思和对话。一切与这一人物相关的事物都划分到同一段落。
84,使用斜体字,中文使用一般采用加粗或变体字:有所节制,滥用则是削弱表达能力。两个作用:表示强调,提示人物思维活动。当思维活动中充满难以抑制的情感或者人物或许有了某种顿悟,而你不想读者将其忽略时,使用斜体字。可插入一段对话的任何位置。
85,使用提示语,最佳方式是使用行动,如果说话者是叙述者,那就将他的思维活动加入他所说的那段对话之中,亦能表明他在说话。能用行动来指明说话者时,根本不需要“说”。
86,避免不恰当的提示语:点头,咳嗽和大笑,露齿一笑,抽泣,微笑等是行动,可以伴随对话,这样能增强情感,帮助设想人物说话时做什么,但人物不能点头,咳嗽或大笑一整句话。“我走了。”他说道,点了点头。而不是:“我走了。”他点了点头。要将其放在一个独立的句子中,或附加在句子的提示语后面。
87,确定提示语的位置:最不理想的位置是句首,简说:“如果你不介意,我想试一下”,其次放在中间位置,“如果你不介意,”简说,“我想试一下。”放在句中意味着停顿,并且能改变节奏。最佳位置是句末,“如果你不介意,我想试一下。”简说。
将提示语置于一系列对话末尾通常是错误的。始终要把提示语置于第一个句子的末尾。
88,处理电话交谈: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仅描述其中一方的谈话——叙述者一方。要将另一个人物的声音和叙述者的回应同时写入对话之中。电话交谈主要由言语,而不是由大量行动组成,使用手机时更容易融入行动。
89,在对话中加入幽默成分:最好出自滑稽人物之口,比如,骗子,丈母娘,可使沉重的故事变轻松。
90,了解有所保留的重要性:如果想让人物真实,必须让他们如同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对事情有所保留。当笔下人物在对话场景中要对其他人物敞开心扉时,大多数情况下,让他们循序渐进,先做试探,不要上来就毫无保留,不仅更真实,对制悬念亦大有帮助,关于自身,人物透露越少,知道有更多的未知,越有可能继续读下去,发掘余下部分。
创作对话注意事项(实用的建议)
91,对话指导原则,要做的事
1,不要太过努力,会露出痕迹,理想的效果就没有了。放松,进入角色,让对话源于内心深处人物所在的地方。
2,不要背叛笔下的人物或读者,诚实创作。确保人物尊严,不能利用他们说出我们想说的话。A,就某些话题,表达强烈情感。B,就某一问题喋喋不休。C,透露大量人物绝不会说出口的信息。D,因为需要让读者了解其他人物或背景,让人物进行大量的描述。E,随意给人物不符合人物本性的声音。
3,不要利用人物就你的个人目的进行说教。让人物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和情感,笔下人物才可能真实。
4,不要竭力表现得机智聪明,不同于太过努力一类。人物每次开口都说一些有趣,搞笑或机敏的话,会另人厌烦,注意这一问题,避免这种倾向。其中一个迹象就是笔下人物总是在笑,若发现自己不停地写他大笑,她偷笑,他大笑不止,他们都笑了,他们捧腹大笑。可能就是有点自作聪明了。轻描淡写好过过分夸张。微妙之处总是更能令读者对人物性格印象深刻。(记得书店翻看一位百家讲坛教授写的短篇小说,不到一页文字的场景,便是一直笑,所有人物都笑,当时只觉看得不舒服,原因如此。)
5,不要让对话主导场景,一个故事全部或大部分由对话组成是行不通的,除非对此十分擅长或正在创作某一特定类型的故事。(比如亦舒。)对话是达到目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
6,不要担心是否完美,对话中根本不存在完美的句子,不纠结与此,让人物展现自我,话语出自本心,或可创作更真实的对话。记住:笔下人物是常人,绝不完美,并不像你一样,为他们的说话绞尽脑汁。笔下人物有话要说,只需倾听,无须努力思考你想让他们说什么或认为他们应该说什么。凭什么认为人物说的话应该完美?你正力图给谁留下深刻印象?
92,要创作出值得偷听的对话,关于何时应使用对话,何时不应使用对话,没有固定的规则,但却有一个很好的概论:如果旁边有陌生人,他是否会力图偷听这段谈话?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就不要使用对话;如果答案肯定,就使用。
93,了解自己笔下的人物(尤其是次要人物)如果你的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那么你就没有掌握背景或整个故事,因为背景与故事有丝丝入扣的联系。
94,要为对话设定节奏:刚结束一个快节奏行动场景,或许想创作一个人物之间交流的场景,以反思刚刚发生过的事情。无论故事需要什么,都应该清楚意识对话对节奏起怎样的作用,才能自如地加速或减速。
95,要寻找精髓:如果你的意图是寻得精髓,去粗取精,让其显露出来,那么你就能做到。你需要的只是寻得精髓的意愿,直到去除所有与精髓无关的一切,你才会感到满意。
96,创作的对话直击读者内心的方法。1,给读者带来乐趣。2,使读者受到教育。3,使读者感到出乎意料。4,使读者产生认同感。5,使读者感同身受。6,使读者面临挑战。7,使读者充满满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