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和学校“创文”呼声不断高涨,十九届四中全会又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举措。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语言文明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但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互联网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多元文化不断渗透,学校的语言生态受到一定的破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言泛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普通话早以成为沟通感情、凝聚人心、民族团结的桥梁。但不少学校(尤其是县级以下学校)说普通话的良好风气尚未形成,方言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据调查,无论城乡学校,课堂内基本能使用普通话来“教”和“学”,但走出课堂方言就开始泛滥。宿舍、操场、办公室无一不是方言泛滥的场所。有不少农村孩子上到初中还不能用普通话与人沟通;有不少农村教师上课也习惯于讲方言;有不少领导开会讲普通话会后就讲方言。在学校,普通话似乎只是工作场合的“专享”。
第二,网语流行。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的普及,自媒体的出现,外来文化的侵袭,QQ、短信、微博、微信的广泛使用,不规范的语言充斥社会,漫延到学校,致使学生的日常交流和作文都充斥着不规范甚至粗俗的网络语言。在这些网络语言中,尽管有不少像“点赞”、“逆袭”、“套路”等鲜活词语在充实我们的语汇;也有像“神马”、“表酱”、“好方”、“偶”等这些生涩难懂、牵强附会的词语让人摸不着头脑;更有像“你去屎”、“然并卵”、“屌丝”、“蛋疼”等粗鄙恶俗的词语在破坏语言的严肃性。不规范、不健康的网络语言,既污染了校园语言生态,又侵害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第三,出口成“脏”。有些学生不带“脏”字说不出话,出口“他妈的”、“他奶奶的”,闭口“杂毛种”、“狗娘养的”。男生口无遮拦,女生也肆无忌惮。情绪低落时要飙几句脏话;心情舒畅时也要吐几句狂言。真是说者脱口而出,听者无限尴尬。
第四,语言暴力。不少学生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以取外号、攻击人身、造谣中伤为能事。据问卷调查,某校某班级共46人,39人有外号,其中23人的外号带有侮辱性,12人的外号不雅,仅有4人的外号带褒扬性。有些学生遇事不以理服人,而以泼妇骂街的方式处理矛盾。在有些学生眼里,语言不是文明交际的工具,而成了取笑、侮辱、攻击他人的武器。
第五,不打招呼。有的学生在家里是“小皇帝”,以自我为中心,说话任性放肆;来到学校依然傲慢无礼,见到师长不会问好,见到同学互称“外号”;进办公室不敲门、不报告,离校、离家不道别、不再见。说话不分场合,信口开河,把学校当成“放牛坪”。
第六,不讲公德。不少学生缺乏语言公德意识,教室、图书室交头接耳,宿舍内、走廊上大声喧哗;食堂成了市场,操场成了战场;集会、自习时刻需要老师的监管,否则就会乱成一锅粥。
第七,互相欺骗。古人云:“诚信是金。”教师在课堂上教育学生诚实做人,不讲假话,但上级来检查时,教师又“教导”学生如何“欺上”。如:“学校周末补课吗?学校一天上几节深?学校订了教辅资料吗?学习负担重吗?〞对诸如此类问题,由于学校底气不足,生怕学生“事实求是”,影响学校声誉。于是老师对学生进行速成“撒谎”培训,甚至个别指导、抽测,直至全体学生能“瞒天过海”为止。学生在老师的“教导”下学会了“欺上”:在生活中,“瞒下”本领更是运用自如,骗老师、骗家长、骗同学的现象司空见惯。讲假话的风气污染了学校的语言环境,还扭曲了学生的人格,尤其有悖于学校立德树人宗旨。
第八,乱涂乱写。有些同学嘴上无遮拦,手上还发痒。墙上乱写,桌上乱刻,校服上乱画;厕所内打油诗、黄段子、淫秽语不堪入目。校园“牛皮癣”,不仅影响了校容校貌,而且也阻碍“创文”、“创卫”步伐。
学校语言生态遭到破坏的原因何在?
其一,社会环境影响。青少年成长的过程,是一个模仿、学习的过程。他们说话、作文会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等周围人的语言,尤其是在网络发达、多元文化融合、不健康的段子盛行的今天,他们在语言学习方面难免受到巨大冲击。
第二,形式主义侵袭。受“行政化”的影响,管理学校的“婆婆”太多,学校基本上缺乏办学自主权,与教学无关的各种检查、评比、考核、培训甚至扶贫等工作压得学校喘不过气来,师生疲于应付,被迫“瞒天过海”、“自欺欺人”,严重破坏了校园本来纯净的语言生态。
第三,认识水平不高。不少学校尤其是县级以下的学校,重智育轻“说话”,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语言文明”养成教育,认为“说话”是小事;上级主管部门在考核学校工作时也没有把“说话”列为考核的对象。
第四,管理机制缺乏。在“依法治校”的大背景下,中小学各项制度日趋健全,但唯独缺乏“语言管理”机制。尽管学校倡导“讲普通话”,用“普通话教学”,但由于缺乏监管、奖惩,规范、文明地使用语言的风气还没有形成。不少学校有文明监督岗、监督员,但只监督卫生、服饰,发型、排队等方面的问题,从不对师生的“语言”进行监督和指导。
第五,学校引领不够。部分教师的示范性不强,平时强调学生说话要有礼貌,当学生向老师问好时又爱理不理;课堂教学讲普通话,下课后立马讲方言土语;对学生讲脏话、痞话、撒谎、取外号等现象不能及时有效地制止和引导。另外,学校发布的通知、新闻、书信、公众号等文件未经过严格的审核,错别字、病句、语体不符等错误也时有发生。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校园语言的纯洁性和严肃性。
第六,家庭教育缺位。一部分家长自身“三观”不全,语言素质不高,说话“匪气”很重,不管孩子是否在场,脏话、痞话脱口而出,更别说教育孩子规范、文明地使用语言。
第七,自我认知不强。中小学生,良好的个人素养还未形成,辨别能力不强,良莠不分,凡流行的“热词”、“热句”就去模仿效法,似乎不懂、不说、不写几句“网络语言”就是“out”。他们没有意识到规范、文明地说话和写作的重要性,更没有从主观上去约束自己。因此,肆无忌惮地“胡言乱语”。
怎样才能逐步消除不规范、不文明、不和谐的语言陃习,恢复学校良好的语言生态呢?
其一要提高认识。主管部门、学校领导、老师要把语言生态建没当作“创文”、“创卫”的重要举措和政治任务来抓。成立由校长挂帅、学生处牵头、语文老师参与的“语委会”,专门监督和指导师生文明、规范的“说话”和“作文”。
其二要加强指导。通过演讲、辩论、手抄报、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形式做好普通话和文明用语的宣传与推广,营造良好氛围;领导和教师说话、教学、作文要起示范作用;学校要设立文明用语监督员,随时纠正校园内不规范、不文明的语言陋习。
其三要奖罚分明。学校要有奖罚制度,在评定文明示范班、文明示范生时,要把“文明用语”作为一项先决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在教师中设立“语言示范岗”,把规范、文明用语贯穿到课堂内外,不留任何死角。让不健康、不和谐、不文明的语言失去生存的空间。
其四家校联手。学校联合家长委员会给每位家长发倡议书,倡导全体家长参与到“校园语言生态建设”中来。鼓励家长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语言修养,净化、美化家庭语言,力戒恶言粗语,与孩子一道讲普通话、做文明人。
其五要严于律己。每位同学都要严格要求自己,维护自身形象,不断提高语言修养,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不但要能说话,而且要会说话,尤其要说好话。
学校是文明的窗口,是传播文化知识的殿堂,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语言是物质的外壳,是学生文明素养的外部表现。语言美,行为才会更美。因此,打造文明城市,创建文明校园,必须重视校园语言生态的治理和建设。
电子邮箱:thq1130@qq.co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