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翻译:
天地没有任何偏爱,将万物当做祭坛上用草扎成的狗,让它们自荣自枯;圣人没有任何偏爱,把百姓当做祭坛上用草扎成的狗,让他们自生自灭。天和地之间,大概就像鼓风吹火的风箱吧?它内部空虚,但是永不匮乏;它越鼓动,就越产生更多的风。一个人说话太多,往往使自己走投无路,倒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将话放在心中。
解读摘录:
知乎道一经典谈
世人的心中被现象充塞,看见的都是生生灭灭,圣人的心中只有道的不生灭。圣人觉性独照,不会被现象所迷惑,所以老子证悟后见到万物都是刍狗。更明白的说,万物都是现象。刍狗一词包含老子的神韵,我们找不到比老子更传神的文笔了。老子更要世人认识刍狗背后的道体,因为道与刍狗二而不二。
刍狗是世人亲手所扎,除了草,什么也没有。但世人把刍狗作为祭祀法物,用美丽的绣品装设起来,放进精美的篮子,恭恭敬敬的奉献给天地神明。祭祀过后,刍狗就被扔在路上,任凭世人踩踏,拾薪者甚至作为柴火烧掉。
刍狗好像命运坎坷,如同人的命运由盛而衰一样。人真应该为刍狗好好哭一场。这就是世人的真实情感,老子用刍狗一词宣说了甚深的妙理,让世人醒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刍狗就是最好的例证。
世人的刍狗与圣人的刍狗不是同一个形象。世人祭祀前把刍狗当神物(真狗),祭祀后把刍狗当废物(假狗)。圣人从来就把刍狗当假狗,这就是圣人与世人的不同。圣人已经见到万物的主宰,所以万物已经现原形,刍狗就是万物的原形。老子这里不是宣说万物为假(刍狗),而是为了从反面宣说道才是唯一的真。第4章和第5章一正一反,都是宣说道是唯一的主宰。
老子以刍狗的假来衬托道的真。万物本来是假(现象),但刍狗是假中之假。说万物是假,世人不会承认,说刍狗是假,世人不得不承认。这个假是说万物是现象,而背后另有主宰,似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万物如梦如幻,但万物之母是唯一的真。老子借刍狗之假修道体之真。天台宗有空假中一心三观。刍狗就是修假观,从假悟真。
经文“以万物为刍狗”的内涵就是如此。老子为什么说“天地不仁”呢?不仁一词太刺激人的神经,儒家把仁义作为最高准则,不仁不义就是暴虐,残暴。但老子的语境与儒家的语境不同。从道眼观之,天地是道的化现,是道所生。天地生万物是古老的常识,老子沿用了古老的常识。不仁就是没有意识,天地没有意识说得通,圣人也没有意识吗?(中医上不仁就是肢体无知觉)后面紧接着说“圣人不仁”,又如何理解?
读到第49章“圣人常无心”一句方才明白其中的奥义。王弼本原来作“圣人无常心”,帛书乙本作“圣人恒无心”,这才是老子的本义。西汉严遵注释说“无心之心,心之主也”,又说圣人“怀无心之心”,非常精准的诠释了“圣人不仁”的真旨。严遵的《老子指归》与老子心流相通,二千年来可谓第一人。
老子对世人把感觉器官奉为神明感到惋惜。感觉器官不过是生存竞争的需要而发展出来的,并不是见道的工具。世人一直不自觉的使用感觉器官,以为是自己唯一的宝藏。老子问,你的觉性在哪里?感觉器官只能感觉现象,不能感觉背后的道(本质)。
认识道必须开启你觉性的宝藏,否则看到的只是刍狗而已。道是存在的,但超越了人的感觉器官。老子和庄子都对感觉器官和内在觉性作了清晰的区别,世人一直蒙在鼓里,对自己的宝藏——内在觉性完全无知,把感觉器官和觉性混为一谈,正像把脚印(迹)和留下脚印的鞋子(履)混为一谈一样。
老子这里要宣说道的大用,这就是老子的创世纪的一部分。“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一句,把天地比喻为一个大熔炉,这是十分大胆的。中国古代制造业很发达,殷墟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非常精美。《道德经》以冶炼青铜器的古老工艺为喻,能够让世人更好理解。
万物都是道所生,道如同虚空。虚空中如何生出万物呢?大熔炉的比喻一下让世人解除了迷惑。只有把天地看成一个大熔炉才可以理解道生万物的问题。橐龠是熔炉鼓风的机构,有皮囊和排管。皮囊和排管是中空的,一刚一柔。中空有气,鼓动则熔炉炽热,可以化物。
天地之间就是虚空,万物都是从虚空中产生的,虚空就是一个大熔炉。这样世人对万物的产生有了比以前更为形象化的理解,这正是老子此章宣说的正理。
“不如守中”是“多言数穷”的另一条道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多言是山穷水尽,守中是柳暗花明。这是深意识--觉性的开启。中在中国文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尚书·大禹谟》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舜帝传位给大禹的心法。
儒家经典《中庸》以中为基石,隋朝文中子作《中说》,印度传入的佛教有马鸣所作的《中论》,都把中作为根本义论述。《道德经》“守中”概念非常重要,但只出现一次。守中就是守住自己的真心,即严遵所的无心之心。中道哲学是老子开创的。守中必须有强大的定力,实修功夫达到极高的境界,对自己的意念完全能够掌控。
一念不起,无念为念。六祖慧能告诉慧明,“不思善,不思恶,正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入玄同大定,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这就是守中。佛经中言语道断,孔子说目击道存,离文字相,打开众妙之门,得大真实的境界。道从虚空中造化万物,无休无止,世人怎么知道呢!
个人感悟:
简单的几句,经典的刍狗的提法,真心佩服道一的解读,思考之深刻,值得反复琢磨
几乎已经没有太多可以谈的了,天地是一个大熔炉的比喻,真的是老子的一大创意,从来没有想过原来还可以如此类比,每个生物都在熔炉中有自己的使命,也都是天地的刍狗,既有用处,也会没有用处,做好自己,守住自己的真心,才是天地之道,其他的无外乎也是刍狗而已,何必在乎?既然如此,多说无益,“多言数穷”,说多了反而会让自己陷入被动,倒不如做到所谓“虚而不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