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这些让大汉朝头疼了上百年的外族对手轻松碾压。
其实东汉末年的朝廷跟外族的情况是相当复杂的,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我给大家对比两张图,一张是公元 1 五 8 年时期,也就是东汉桓帝时期的疆域图。另一张是公元 2 一 6 年,也就是曹操称魏王时期的疆域图。很明显,在这一段时间之内,大汉十三州之中的并州跟幽州,很多疆域都被外族所占领。
我们再来看一张公元 213 年时期的疆域图,那个时期定香、雁门、平城都还在曹操的手里,可是三年之后,这些地方都被南匈奴跟鲜卑人给占领了。如果你说三国时期没有外族入侵,那完全就是无稽之谈诶。晋书地理制中就这么一句话,为黄初衷复制并州,自行岭以北并弃之至晋音而不改。晋书中说的魏黄初衷就是公元 220 年,也就是曹丕称帝的那一年。曹丕在当时恢复设置了并州。书中所说的行岭就是沟筑山,也叫雁门山。行岭以北后来被称之为雁北,以此地为分界线,以北的地方都被曹魏的朝廷所放弃。
这个状况一直到西晋时期都没有改变,那么军力强大的曹魏集团为何要丢掉这么多的疆域?其实早在汉桓帝时期,羌族等一些外族对汉王朝的威胁就相当之大了,那个时候羌族的势力已经是深入到塞内了,此时汉朝的疆界已经不像先秦时期那样有纵横交错的地形去给你防守。此时的汉朝边境地势相对比较平坦,人家羌族的骑兵想要骚扰你汉朝太容易了。
像什么并州、凉州,一直在胡人的骚扰范围之内,包括并州的云中郡跟武延郡,已经慢慢被胡人所占据。所以当时朝廷就分为了两派,一派是以段炯为首的主战派,另一派是以张焕为首的安抚派。段炯就觉得这些胡人这么靠近中原王朝的腹地,威胁是非常大的,咱们必须根除。张焕就觉得这些地方的胡人咱是没办法根除的,不如朝廷尽量去安抚这些胡人,让他们听话不闹事也就完了。一开始朝廷采用的是段炯的主张,让他放开手脚去跟这些羌人打,段囧打仗也是很漂亮,连战连捷,大破东枪。但是问题也在这个时候显现了,你段炯前脚刚走,后面的湖人就在此地,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一样的,那湖人部落在此地已经是生根发芽了,你根本就不可能彻底的去根除。
到了汉灵帝那会儿,定襄、云中、五元、朔方、上郡等 5 郡,慢慢的就都脱离了东汉王朝的控制。到了官渡之战前,南匈奴已经占据了黄河流域的诸多郡县,整个并州除了上党郡跟西河郡一部分还在袁绍手中控制之外,剩余的并州郡县大部分都被匈奴跟乌桓所占据,包括幽州的很大一部分地区,后来也被这些胡人所占。曹操重新划定九州,残余的并州跟幽州就并入到了冀州,成为了天下第一大洲。后来曹丕继位,行领以北的地方基本上都被曹魏所放弃。
所以从汉末到三国这段时间之内,并不是没有北方的游牧民族陆侵,而是他们陆侵的规模也比较小,战略目标也不同,他们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去蚕食汉朝的一部分领土,并没有像女真蒙古人那样大规模的南下。而曹魏朝廷对这些胡人采取的策略,基本上就是分为两种,一种是分而化之,另一种是边搅边辅。公元 216 年,曹操扣留了南匈奴的末代单于,将南匈奴化为了五部,让其没有力量对曹魏的朝廷形成威胁。曹操这个时候就吸取了东汉时期段炯跟张焕的综合经验,你光打胡人也是不行的,你不打也不是,因为在这地方多种部落的胡人已经是犬崖交错之事了,所以你打是打不完的,你光服也不行,你拳头没有人家大,人家是不服你的。所以曹魏集团采用这种边打边扶的策略是没毛病的。但是此时的鲜卑人趁虚又占据了南匈奴的旧地,进一步进入漠南,取代了南匈奴的地位,靠近了中原地区。南匈奴跟鲜卑人的南迁也为日后的乱世埋下了伏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