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昌明老师在群星闪烁的法兰西里谈到塞尚用的题目是《塞尚的赋格》。想想的确如此,没有画家像他如此执着地画着两个母题“苹果”和“圣维克托山。”他的“赋格”将这两个主题用不同的调性色彩展示得淋漓尽致,并且用了突破传统的方式,将绘画带向了一个新的时代。
塞尚没有专业学过绘画,美术学院认为他毫无才华而拒绝了他,这是他艺术家生涯中的短板,但凡事都有两面,正因为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他只是凭着直觉描摹自己的所见,无论是透视比例的不正确,还是色彩搭配的不和谐,甚至有时候是因为无法很好掌控笔触,然而这些都没有影响他的创作,因为对绘画的热爱和执着,他只是坚持着画下去。
好在塞尚出生在一个富足的家庭,虽然父亲一直希望子承父业,但塞尚还是宁愿做一名并不成功的画家。他放弃了父亲安排的体面职业,走向了自己的艺术王国。非常幸运的是,他无需为生计担忧,靠着父亲给他的津贴和后来的遗产,有足够的银子买颜料,请朋友吃饭喝酒,并且不必考虑有没有人买他的画。相对于那些每天要考虑挣面包钱的穷画家们,塞尚可以更加任性地实践自己的艺术理想,不管有没有结果。
在普法战争中法国吃了败仗,社会乱哄哄的。塞尚的老朋友左拉混得如鱼得水,他不仅出了名,书本热卖,文章见诸许多知名报刊,而且四处演讲,出入上流社会。此时的塞尚三十而立,却过得并不怎么样,寂寂无名,人际关系不佳,即便是最好的朋友左拉也认为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loser,并且把他写进了自己的作品,这也导致两人友谊的小船彻底打翻。
虽然塞尚也明白自己在绘画技巧上天分不足,但勤能补拙,不断地钻研让他对画面的把控越来越自如。因为长时间的绘画模特儿不可能保持同一个姿势,他干脆把模特儿换成了苹果,从此跟这些特别的“苹果”解下了不解之缘。塞尚的“苹果”在美术界的地位就像乔布斯的“苹果”和砸中牛顿的那只“苹果”'一样有名。他在那些静物中不断地发展自己的绘画语言,安静而质朴。
虽然塞尚内心涌动着火热的情感,然而他的画面却充满了钝感。大自然看似复杂的变化,在他笔下却成了相对固定的结构。他并不介意别人的批评,也从未停止过美学意义上的探索。他重新创造了对空间的认知,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绘画者。
很少有人像塞尚那样,带着“盛誉”和“毁誉”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一方面是对他崇拜的五体投地的艺术家们,另一边却是法国艺术沙龙的拒绝。但无论如何他都成了后期印象主义的典型代表,象征主义具体展现,立体派的萌芽,表现主义的根基,或者是抽象主义的理由……一个曾经被美院拒绝的学生,却成了“现代艺术之父”,说起来真有些讽刺。但塞尚也证明了“梦想的力量”,他的画笔让“一切皆有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