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听起来就是一个浪漫的名字,会让人联想到艺术,时尚,美食,它不但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域概念,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许多艺术家都会去那里吸收养分,并且在这片自由的土地上种下自己心中的梦想。因为“法兰西”式的善解人意,让他们得到了更多的空间发展自己的个性。这里不仅有着生活和艺术的富裕,也有着繁华背后的平静与质朴。在“法兰西”人才辈出,灿若星辰,他们的智慧和光芒,吸引着后人不断去膜拜。
《群星闪烁的法兰西》作者孟昌明先生是一位画家,书法家,艺术评论家。他曾经在美国,日本,中国等地举办过49次个人画展。作品被世界各地博物馆,学术机构以及私人收藏。他的《思想与歌谣》《寻求飞翔的本质》《孟昌明现代水墨》《孟昌明书法》和《孟昌明画选》等学术著作和画册多次获奖,作品也被收录在许多报刊杂志。对他来说“法兰西”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地方。他在这里追踪自己深爱的画家们:米勒,梵高,塞尚,高更,雷诺阿,莫迪里阿尼,马蒂斯……用满腔热忱表达对大师们的敬意。
曾经听蒋勋先生讲过米勒的《拾穗》和《晚钟》这两幅名作,在孟老师的书里读到了更多的细节。米勒在“巴比松”这块法国艺术家的圣地生活了27年,不过他是位穷苦潦倒的画家,平时基本都处于上午劳动、下午作画的状态。由于没有钱,就自己烧制木炭条画画,所以他的画作一般比较小,因为没有更多钱买颜料和画布。不过就是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他依然捕捉到了生活中的美。那些身边的农民,告诉他什么是生命力,他的画作里有缝补衣裳的女人,摇篮里的小婴儿,还有那些在土地里工作的人……
原本他不需要过这样清贫的生活,在巴黎的日子,他一直在跟自己挣扎,一方面不想为了生计画那些娇柔造作的主题,另一方面又要平衡生活和艺术创作的压力。不过他的内心一直有一种宗教情结,希望艺术是爱的体现,所以最终决定回到自己的土地,用最朴素的方式,最朴素的笔,最朴素的内心来表达自己的艺术理想。
米勒的画作有着一种神奇的安宁,让人在那些普通人身上感受到静穆与端庄。我们最为熟悉的《晚钟》虽然只有半米的尺幅,却让很多人在卢浮宫里长久驻足,备受感动。米勒把作画当做爱的使命,他的每一笔都践行着这种人性的光辉。近乎神性的隐忍,敦厚,甘愿清贫也要实现自己的价值。虽然他生前没有享受到成功带来的金钱,名誉,但身后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同,米勒的画被收藏,追捧,也算给画坛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位跟土地有着亲密接触的画家,用画笔为土地谱写了美好的诗篇。(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