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的时候,天气一会儿热一会儿冷,让人不知道穿什么衣服。觉得夏天也就是这样了,没有什么大的威力。可到了六月下旬,端午节一过去,天气就真正地热了起来。进入了伏天以后,才算开始了真正的夏天。头顶上的一轮明晃晃的太阳,照的人眼睛睁不开。外面的空气更是带着一股火气,让人触而生畏。人那时只愿意呆在有空调的房子里,清清爽爽地吹着空调。而没有条件的人就只能慢慢地在热的空气里捱着。
这段时间感到了明显的热,人呆呆地坐在板凳上什么也不干,汗也会慢慢地从身体里渗出来。若是稍微动弹一下,那汗就会撒珍珠一样地滴下来,让身上哪里都湿沓沓的。人的嘴里就会不停地重复一个话题,今天真热啊要多喝水。单位的食堂里在中午就会烧了一大桶绿豆汤,还有爱心地在边上放上白砂糖,让每一个口渴的人去喝。
酷热的夏天,喝一碗凉凉的绿豆汤是多么解渴美妙的事情。舀满满一碗然后一口气不停歇地灌进肚子里,那就爽了嘴撑了肚满了意,可一会儿汗水就会悄悄地出来。不多时候,感觉又得需要一碗绿豆汤了。现在的条件好了,哪里都有冰柜在轻轻地响着,里面放了各种冰镇的饮料。口渴的是在不行了,花上几块钱买上一瓶,拧开瓶盖还向上冒着白气,冰冰地喝上几口,那一下子就凉到了心的最深处。但这不是长久的办法。饮料这样喝对身体有伤害,饮料也不能喝得过量了,最后还是要喝了凉白开出出汗。
以前在山西老家,夏天热的时候就只能靠那不停地嗡嗡转动的电扇。虽然吹的风都是热的,可人能够感觉到空气流动,心理上没那么热了。不知为什么,越热的天气人还是越喜欢吃烫烫的汤面,就好像重庆那么热可人喜欢吃火锅。母亲往往用柴火土炉子做一大锅面,给我们每人挑一大海碗,然后我们就着辣子和蒜大口大口地吃,汗水就断了线地往下流。吃几口就要用毛巾擦一把汗,擦过了几回就要把毛巾在水里面重新洗一下。那时候吃的是一个爽呀。吃的时候流了汗风扇吹过来还能稍微感觉到一些凉快。
夏天的老家哪里都是热,尤其在天快要下雨的时候。那闷热闷热的天气简直要把人逼疯,呆在哪里都不得劲。人人都停下了农活,不知道要干什么地度过这一天天的热,有些老人手里的扇子就一天到晚不停地摇动。到了晚上十一二点的时候,天气慢慢地有点凉气,人们在一块闲坐闲聊,也慢慢地有了瞌睡。然后有人就在门口的墙边或是胡同铺了床单,昏沉沉地睡去了,直到第二天被热醒。
一个夏天人就这样煎熬了过去,痛快的是我们这些孩子。长长的暑假里,我们有的是时间去玩耍。尽管大人再三叮嘱我们不要下河不要下水,可我们玩得尽兴了,早就把这些话丢到了耳后。不管太阳多么大,我们几个穿着短裤短褂凉鞋,到了鱼塘边看到波光粼粼的水就跳了进去。水里不是那么凉,还被太阳晒得有些温度。空旷的野地里有野风,不像在村子里那么闷热。稍微一吹就感觉到了凉快。等我们玩到太阳西斜忘记吃午饭,回到家必免不了一顿收拾。但是我们的忘性大,过不了多长时间,我们还是像往常一样跳了水。
如今想起那时的夏天,觉得无论怎么样都能熬过去,也不知道怎么就过去了。上学的时候上自习,端端地坐在硬硬的板凳上,坐的时间久了,凳子和裤子就都湿湿的。天一长屁股上就会长湿疹,可还是要定定地坐下去,翻看背诵一页一页的书。古人说的夏练三伏大概就是这样的吧。如今还是要坐在凳子上,在电脑面前干工作。不同的是条件好了许多,有喝不完的茶和水饮料,有的办公室还装了空调。
我是在吐鲁番呆过了一年,知道了热的最厉害程度。那时候办公室和宿舍里的空调不敢停,一停人就热的待不下去。带长时间吹了空调,暴露的胳膊和腿会发麻。人醒着的时候还能动弹应付,若是睡觉的时候吹了空调头就会疼,但不吹又不行。刚开始的时候不适应那里的夏天,天天都觉得不适应。但慢慢地人就习惯了,大致把握住了规律,知道空调开到一定程度要关掉。在吐鲁番的时间,倒是趁着闲余把作为旅游之地的吐鲁番的景点都转了,也吃了甜甜的桑椹和葡萄。
现在的天气热了起来,但还没有到三伏天那么热得让人受不了。那就慢慢地过吧,让汗水不停地往下流不停地喝水。有了时间到外面去走走,树荫下吹着风其实还是挺凉快的。我常常认为在新疆过夏天比在老家过得舒服些,这里的气候干燥,身上同样出了汗,但不会那么黏糊糊。这里还有甜甜的西瓜,不论冰镇还是常温,用刀切下半块,然后用勺子挖着吃,一直吃到尽兴甜到全身。
到了晚上就开始了另一种生活。叫上家人或是朋友,大快朵颐地吃烧烤喝啤酒瞎吹胡聊。过上两三个小时,晚上十一二点尽兴而回。若是单身没有结婚的青年,那就要吃到凌晨一二点,喝得有些醉意才会结束。第二天九点起床,还能照样上班工作。到了周末就开上车,到远离城市的地方,带上烧烤架子和羊肉蔬菜,找一个凉快的地方,慢慢地消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