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的第三节课结束,心里异常低落。课上,孩子们心不在焉,多是应付式参与。课堂结束,我一边批阅作业,一边反思。
之后,我找来课代表和其他孩子询问情况。有些孩子藏着心思,也不明说。有些孩子则直言不讳——“老师,复习课,好无聊诶!”
一听这话,好伤心,我无力地回了一句,“复习课还要什么新花样嘛”。但我心里也默默应了一句“今天的课,当真无聊!”
每次周一,因为课都在上午前三节,来不及批改作业。我往往是采取先授课,后收作业。查阅周末完成情况以及作业订正,都是后续工作。
复习课,目前我的授课思路基本是课本梳理+习题讲解。作业未批改时,就必须要“面面俱到”——对答案,询问孩子们有错误的地方。这样往往只能集中解决一些活跃的孩子提出的问题,难免有“漏网之鱼”。课堂指向有时就无法兼顾大多数人。
未批改作业而授课,我时有一种“课堂迷茫”,抓不住孩子们的痛点。这种情况,有时,即便批改完作业,似乎也不能完全避免。原因是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学生做错,却没有细究错误背后的“思维方式”。
高效课堂,应该是“个性化”的,也就是无论授课内容,都要基于本班学情。复习课上,我发现,在讲解之前,如果我先阐明大家出错的地方,出错的原因,出错的方式,对症下药,孩子们会更专注。因为此时,“主体”是他们,而不是某道题。
由此,有效的“作业批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针对作业批改,深层次了解孩子们的错误逻辑,当是重中之重。这就需找孩子问话或者走访课间。先具体了解孩子们的不正确思维方法,再思考如何在课堂针对性讲解纠错。
我想,课堂“无聊”,师生都会产生“低价值感”。老师输出点,输出方式不当,学生不好“吸收”,可能就拒收,课堂气氛萎靡。高效输出,便要“体恤学情”,作业只是“体恤学情”的一个窗口,使用得当,也许是最高效的途径。
学生无聊,老师也无聊。那就完蛋了!孔老夫子不是说“温故而知新”吗?因此,即便复习课也不该是“无聊”!
(我是日记星球598号星宝宝,我正在参加日记星球第30期蜕变之旅,这是我的第129篇日更原创日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