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的魄力

作者: 自在牛 | 来源:发表于2014-12-08 21:17 被阅读53次

    先生,几千年的敬语,也被冬烘过,也被秋杀过。如果说民国是最近的春秋,先生犹如华夏的背影,渐行渐远。民国的学者、政要、作家、名士,纵有诸多称呼,终不及“先生”二字来的亲近且大气,可以俯身可以仰望。 先生们有了足够的弟子,弟子中不断涌现出新的先生......

    偶遇先生

    偶遇先生,是在图书馆,无意间翻到这本书。仔细阅读,原来是纪录片《先生》的原书。

    先生回来了

    “先生”,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蔡元培、胡适、陶行知、竺可桢、张伯苓......熟悉的名字,不知道背后的故事。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我几乎每天晚上拜见一个先生,每每被他们的理念、事迹和坚持所震撼,特别是像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这样的平民教育家,敢于在那样的时代开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教育大业,旨在“叫醒中国”、“独立人格”,舍这些先(出)生的人们,还有谁能做到呢?

    一百年前,中华民族正经历最危急的磨难,急切需要重新树立国民精神,那些先生们饱读诗书,漂洋过海,中西结合,洋为中用,在华夏大地上碰撞了一系列教育开知的火花,徐徐燃烧,开创了一个个先河,培育了一个个大师,成就了一个特色鲜明的历史时代。

    先生已走开

    我历来欣赏中西结合,恰到好处地融合东西方文化,不仅有助于人格之提升,而且于国于家于人类大有裨益。有意思的是,中国每到巨变的时候,往往就是此类中西结合的人们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00年前的先生们,到30年改革开放和当今的海归创业者们。

    100年不长,100年也不短,我们在高速发展经济、乃至大学的时候,我总感到缺点什么,西方的东西我们似乎都有了,东方老祖宗的我们却不断的忘却和抛弃了。诗书礼易乐春秋,不仅仅是丰满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经典著作,更是国人人格精神塑造之坚挺后盾。当我们只顾丰富物质、不管精神缺失的时候,哪里还有什么先生。

    再见先生

    忽然以为,教育如果不在于深入精神人格之培育,那么最终不过是“知识的传承”这种水上漂的东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培育一个个独立自信、坚毅开放的人格,才是后生们最艰巨的任务,希望到了时候,又能见到“先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先生》的魄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vog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