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朋友圈里有人晒了自己的孩子养蚕宝宝的照片,不禁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也养过蚕宝宝。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很多小朋友都养蚕宝宝,不知是因为它比较好养,还是因为那时上海的蚕宝宝特别多,总之,养蚕在小学生中间很流行。一只蚕宝宝刚孵出来时只有2、3毫米,到后来能长到手指那么粗那么长,然后织一个茧,摇身一变成了带翅膀的蛾子。这对于小朋友来说,绝对是又新奇又有趣的,亲自养一次蚕宝宝,就是上了一堂最好的自然课。
我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也加入了养蚕大军。我养的第一代蚕宝宝是好朋友送的,一共四只。它们刚来我家时只有几毫米,就像根黑色的细线(百度说那叫“蚁蚕”),我不敢用手碰,生怕一不小心就把它们捏死了,只能用牙签小心翼翼地挑起来。我把它们安置在一个小盒子里,放上几片嫩嫩的桑叶,很快桑叶上就出现一个个小黑点,那是它们的小脑袋在啃桑叶。
蚕宝宝长得非常快,没过多久,它们黑不溜秋的瘦弱身躯就变成了灰白色,头部分明了,身体上慢慢能看出一节一节的,身子下面的两排小脚也清晰了,长到2、3厘米时,终于像条蚕宝宝的样子了。这个时候我能用手去拿它们了,但还是特别小心,不敢用力,每天除了清理它们的小盒时需要把它们拿出来之外,就很少碰它们,看到柔弱的小动物,很自然就会耐下心来,手上也会特别温柔。
蚕宝宝很专一,它只吃一样东西,就是桑叶(其实桑宝宝也能吃别的树叶,我甚至听说有人喂青菜,不过吃其他东西会比吃桑叶死亡率高得多)。我自然是一心一意给它们吃桑叶,所以采桑叶就成了一项重要工作。我家不远处就有一棵桑树,每周五放学后我都会去那里采桑叶,但是随着蚕宝宝渐渐长大,饭量也越来越大,门口那棵小小的桑树已经满足不了它们的需求了,我不得不去为蚕宝宝寻找新的口粮。那时候小学都是就近入学,同学们住得很近,放学了就在一个小区里玩。我们几个养蚕宝宝的同学一招呼,便一起到附近的几个小区里去找桑树,那时候的我们植物不认识几棵,花草喊不上名字,但桑树长什么样却一清二楚。结果还真被我们发现了几棵茂盛的桑树。
看蚕宝宝吃桑叶是件很有趣的事。我喜欢把桑叶盖在它们身上,它们自己会从下面啃出一个小洞,再把小脑袋从洞里伸出来继续把洞啃大,有时候它们也会爬在桑叶的边缘慢慢地吃。吃东西的时候,它们的脑袋会有节奏地上下动,就好像在一个劲地点头。它们吃饭的时候,我可以呆呆地看很久都不觉得厌烦。
蚕宝宝越长越大,消耗桑叶的速度就越来越快,一天要喂好几次。最后我的四条蚕宝宝都被我被我养得白白胖胖,我经常忍不住把它们放在手心里玩,它们的身体圆滚滚,软绵绵的,因为长期吃桑叶,它们会变得越来越白,白色的背上隐隐有些发绿。也因为只吃桑叶,所以它们很干净,还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桑叶香。另外,蚕宝宝还会蜕皮,脱皮的时候一动不动,每脱一次皮,就长大很多。小时候没有那么详细地记录,这次百度了一下才知道,蚕宝宝一生一共要脱四次皮。
后来,蚕宝宝吐丝了。
起初,我发现蚕宝宝开始不吃桑叶了,慢慢爬到盒子的角落,头开始往上仰,有时还会左右晃动,它的头越仰越高,最后几乎半个身子都抬起来了(蚕宝宝的柔韧性真好,瑜伽动作做得标准)。我马上意识到蚕宝宝这是要吐丝了。吐丝可是蚕宝宝的人生大事,要好好伺候。于是我用纸糊了四个带盖子的小盒,给它们每人一个单间,好让它们清清静静地吐丝结茧。分房以后,四只蚕宝宝很快找到了合适的位置,它们几乎一致地选择了盒盖的四个角落之一,角落可以很好地固定它们的蚕茧。但是也因为这样,它们一开始吐丝,丝就把盒盖粘住了,我只能从缝隙里偷看。很快,蚕宝宝就把自己裹进了层层的丝里,看不见了,随即一个厚厚的白色椭圆形的蚕茧就结成了。
大约过了十多天,蚕宝宝破茧而出了。当然,破茧而出的已经不是蚕宝宝了,而是变成了蚕蛾。说实话,那蛾子长得真一般,远没有蝴蝶漂亮。它的身体胖胖的(难道是我之前喂得太多了),乳白色,一对不太大的翅膀背在身上,它们在盒子里只是微微扑腾几下,好像并没有想飞的意思。虽然没有蚕宝宝时代那么可爱了,但是毕竟是自己亲手养的,我看着这些小蚕蛾,还是心生欢喜。
接着有一天清晨,我在睡梦中突然被一阵呲呲的震动声吵醒,爬起来一看,竟然是两只蚕蛾在亲热。看昆虫交配,这对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可真是太稀罕了。我仔细一看,只见两只蚕蛾的尾部紧紧连在一起,两对翅膀拼命地拍打震动,同时,它们还在一起转圈。因为盒子底部垫了张纸,它们的翅膀拍在纸发出了很响的声音,所以把我给吵醒了。眼前的这幅景象我简直看呆了,它们好像一个奇怪的运动中的装置,又分明是两只活生生的昆虫。不过,我很快意识到它们在做什么了,想到自己能把蚂蚁大小的蚕宝宝养成现在能够交配的蚕蛾,还真有种自豪的感觉。
我不记得它们这样亲热了多久,也不记得它们是怎样分开的,只知道后来,母蛾开始产卵,公蛾就渐渐死去了。不过后一年有一次,我自认为有经验了,看见两只蛾子黏在一起的时间实在太长,怕影响母蛾产卵,就强行把它们分开了,也不知我的自作聪明是不是毁了它们的雅兴。
再说母蛾产卵,它也是一边拍动翅膀,一边转动身体,把卵下在我给它垫在身下的纸上,蚕卵是圆形的,但不是鼓鼓的球体,而是扁扁的,一个挨着一个粘在纸上,排列得非常整齐。刚产下的卵是白色的,等到第二年春天快要孵化时颜色会越变越深,最后成为黑色,小蚕宝宝就会出来了。
母蛾产完子以后没多久也死去了。另外两只蚕蛾,我忘了它们有没有交配,可能它们很不幸是同性。总之,最后四只蚕蛾都死了,我把它们埋在了家门口的花坛里,还插了一根小树枝作为墓碑。埋它们的时候,我心里有些难过,虽然知道蚕的生命只有短短几个月,但这几个月来精心喂养它们,早已把它们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所有的不舍,都是因为投入了感情吧。
我挑了两个干净完整的蚕茧放在瓶子里保存起来,一直留了很多年。听说有些工厂里专门收蚕茧,我这才想起蚕宝宝吐的丝还能织布,我只是把它们养着玩,其实它们还有着更高的价值。
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我的第二代蚕宝宝们出生了。
冬天过后,气温逐渐升高,白色的蚕卵慢慢变成浅黄色、土黄色、棕色,最后成了黑色,忽然有一天,蚕卵上出现一个洞,小蚕宝宝就一点一点钻出来了。新生命的到来总是让人充满欢乐与期待,不久,蚕宝宝们都出来了,一下子有了二三十条。刚开始,我还为第二代蚕宝宝人丁兴旺而高兴,可是它们渐渐长大,我却高兴不起来了。因为数量实在太多,桑叶供给不足,为此爸妈还专门跑到附近一座小山上去找桑树。一下子好几个盒子都是蚕宝宝,清理起来也麻烦,实在养不了这么多。于是我想了个办法,上街去卖蚕宝宝。
幸亏蚕宝宝每只都长得差不多,也不会撒娇逗人开心,若是摇头摆尾的小狗小猫,我定是舍不得卖的。那天周日吃过午饭,我就和我的一个好朋友,搬了小凳子坐在小区的入口,开始了我们的地摊生意。我的定价是这样的,小的3毛钱一条,大的5毛钱一条,外送几片桑叶。为了招揽生意,我还不停地吆喝:卖蚕宝宝咯……
我们的小摊还真吸引了不少人,小区门口坐着聊天的爷爷奶奶都围过来看我们两个小姑娘卖的什么东西,七嘴八舌地问这个怎么卖呀,蚕宝宝是怎么养的呀,于是我就像个养蚕专家一样,一五一十地回答他们的问题,详细给他们解释蚕宝宝的生活习性,每天要喂多少桑叶,多久能长大等等。不过,大人们似乎对我这个卖蚕宝宝的小姑娘更有兴趣,看一个二年级小学生如何摆摊做小买卖才是他们觉得最有趣的地方。倒是路过的小朋友更喜欢我的蚕宝宝,都惊讶地张大了嘴说:哇,蚕宝宝,然后都要过来碰一碰,摸一摸。
小摊摆了一下午,看热闹的人不少,生意却不怎么兴隆,只有两个带孩子的妈妈和个别童心未眠的奶奶买了几条,我也只有一两块钱的收入。眼看着太阳要下山了,我只好收摊了。
黄昏时分,我捧着没卖出去的蚕宝宝,在小区里溜达,嘴里还在有意无意地叫卖。这时走来一位爷爷,好奇地打量我手中盒子里的蚕宝宝,似乎很有兴趣。我赶紧乘机推销了一番,甚至央求道:“爷爷你买几条吧。”这位爷爷很是爽气,一口答应下来:“好,这一盒我全买了,五块钱卖不卖?”我一听,有人要把我的蚕宝宝都买下来,那可真是求之不得。当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我拿着五块钱喜滋滋地回家了,这生意送算是做成了。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老爷爷却找上门来了。
“小姑娘啊,你的蚕宝宝吃起桑叶来实在太厉害了,我来不及喂啊,我自己留了几条,剩下的都还给你吧,五块钱也不用还我啦……”老爷爷哭丧着脸,一副又想笑又无奈的样子,看来是被这群吃货给折腾惨了。
打那以后,我只好自己养着这些蚕宝宝。数量一多难免疏忽,最后有几个调皮的竟然爬到了我家的橱顶上结茧去了。
……
我大约养了三年的蚕宝宝,后来渐渐大了,学校功课多活动多,也就不再养了。现在回想起来,那却是童年一段难得的美好回忆。
我想,孩子小时候,让他/她学着养一些小动物,和小动物一起生活,他/她会变得更有耐心和爱心,可爱的小朋友和可爱的小动物天生就会是好朋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