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剧《相逢时节》热播,其中的陈昕儿妈妈一出场就是浓浓的窒息感,许多人看到了原生家庭对于人的影响有多大,纷纷感叹,有些人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有些人的童年却需要一生来治愈,而像《相逢时节》这样的原生家庭对孩子来说,所给予的童年显然属于后者。
事实上来说童年对人生的影响举足轻重,在生命开始的第五个年头,儿童就已经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行为模式,正是这种行为模式的存在,在他以后对生活的判断,对生活的态度中起着主导作用。
阿德勒称这种对生活的判断为“固定的统觉表”。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儿童在做一件从未尝试的事情时,往往依赖于过往的经验,但以往的经验早已经被解释过了,这种解释是否正确呢?悲哀的是,正确与否,正是有孩子们所处的环境所影响的。讲到这里,你可能明白了,原来早在儿童时期,我们对待问题和工作的模式就已经被确定了,即使它错误不已,即使它带来不幸与痛苦。
相逢时节如果这种模式是错误的,我们不禁要问,这种模式能改变吗?要想回答是否能够改变,我们需要明白这种态度,这种模式是怎么产生的,求根溯源才能挖掘出它背后的原因。
举个例子,有些孩子的童年得到最多的是批评,是否定,被批评的一无是处,被否定垂头丧气。那么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大概率是没有自我的,是自卑的,是敏感的,他们往往为了取悦他人而生活。为什么,因为他们在否定中建立了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这种机制表面上是保护自己,实际上却是在迎合他人,因为这样才不会被否定、被批评。慢慢的,这样的孩子放弃了自我的感受,往往最后形成“讨好型”人格。儿童幼小时如何生活呢?能够了解的是,模仿,观察,是这一时期主导的生活方式。模仿他人的行为,观察他人的反应,在多次的被批评,被否定后,他们慢慢的懂得怎么去迎合他人,怎么去满足他人的要求,久而久之,自我也就不存在了,因为自我早已经为了满足他人而不复存在了。
这样下去的孩子,在长大后是没有主见的,是自卑的,是严重缺乏安全感的。明白了产生的原因之后,我们就要想办法去改变这一切了,如何改变呢?个体也许会因为自己错误的行为而去审视这种生活方式造成的后果,从而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完成改变。也就是说,仅仅得知原生家庭的影响是远远不够的,促成人改变的,一般是糟糕的结果,给予人的恐惧,才会使得人们想着去改变,摆脱糟糕的现状。
而回到原生家庭的话题上,难道真的是原生家庭决定了我们的性格?错!生活的意义并非是由你所处的环境决定的,而是你以你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了你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