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中国人,还是一个从来不曾去过欧美发达国家的人,去到西餐厅翻开菜单点餐之时,我觉得他们可能会和我一样会犯选择困难症。什么菲力,沙朗,肋眼,纽约客,丁骨,红屋,肋排,牛小排……不是都是牛肉吗,非得用这么多的名词来命名,后来才知道这些名字是源于牛肉的部位,可见在西方人的生活里牛肉的重要程度。
在学习一种外国语言的时候,我们最常犯的错误就是以自己学习母语的思维方式来对待外来语,我们受限于自己母语所构建的词汇和文化思维结构来认知世界,而不同国度、民族的语言又天然是不同于母语的思维方式。因此在我们初学一门外语之时,可以暂时忘记掉自己的母语,让自己快速融入到这种外来语种的语言环境中去,如果不能直接与所学的外来语家乡人直接沟通交流,那你就多去找些这个国家民族相关的历史、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等等的视频比如影视剧,或是浅显易懂文字资料比如小说来看看。这些背景知识看起来似乎与学习语言没什么关系,但其实重要程度是不言而喻,当我们要与使用该国、该民族的人沟通交流,我们要理解到对方说的准确意思,这就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我们很多中国人在学习英文的时候,都喜欢去看一些比较生活化的情景喜剧,比如《老友记》,在最初刚开始看这个剧的时候,很多笑点get不到,只听见剧里背景声里的大笑声,却莫名其妙不明白人家为什么会笑。而理解一个句子的含义也只是拘泥于这些单词在英语词典里所标注的对应的汉语意思,完全忽略了还会有上下文、文化背景等用这些来准确理解句子所传达的意思。
欧美的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时候,也许最纠结的是中国人对于家庭成员以及亲戚的称呼复杂程度让人头大,比如像英语:grandma、grandpa,英美人对于到底是爷爷奶奶、还是外公外婆都不太重要,而对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以血缘关系组成的熟人圈子说来,对于家庭成员及亲戚的称呼都有准确的名词来表达,这些词表现了中国对于亲疏远近的关系一套标准。一个uncle、aunt就要概括那么多的亲戚称谓,根本无法区分说话的人与自己亲戚到底是怎么样确定关系的亲戚,到底是父系亲戚还是母系亲戚,根本弄不清楚,对中国人来说就太笼统、不合情理的,对于关系比较亲近的人来说,说话提到某个亲戚,就会准确表达与亲戚的真实关系的那个词,在知道了这个背景知识以后,对于汉语学习者也是极为有帮助的。
我们在前面提到的英美人关于牛肉不同部位的各种名称,中国人关于家庭成员亲戚关系的称谓,在语言层面反映了不同国家、民族对世界不同事物的关注程度是不一样的,词汇语言的丰富程度反映了该事物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程度,也就产生了不同的世界观。由此可见,语言、文化和思维三者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相互塑造和影响。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却不能决定我们的思维方式。虽然一种文化里比较独特的现象,只能用该民族的语言才能得以准确充分的表达。并且一种文化当中的某个概念用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解释也有差别,在人们心中唤起的内容可能也不一样。但是对于使用不同国家民族语言的人说来,具体事物如山川、河流、花朵等直接的感官体验大致是相同的,除了那些如自由、法律、民主等抽象概念。
学习了另外一种不同本民族、国家的语言,等于又学到了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不同于母语的看世界的方式,让我们在遇到问题找寻解决方案之时又增加了一个角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