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074786/58f30ea766db80c0.png)
如果可以拆,又该在哪拆呢?原来在厦门被动急诊送往民营医院,原先的医生也不在岗位了,我们也不够信任民营医院---孩子当初手术后久痛异常,很大可能跟医术不够成熟有关。孩子虽然长大了,但依然是父母心头最大的事。
我纠结了一整天。
第二天,就以上问题,我们请教了福州第二医院的另一名有同窗之情的资深骨科F医生。原先不找他,是因为他工作非常忙。我的想法是,走正常就诊渠道,不要啥事都找熟人。看了胶片的F医生非常权威、简洁地回答了我们提的两个问题:
“可以取出钢板了; 从我们中国人的身体构造和气候特征来说,我们提倡把钢板取出来。孩子才21岁,不是老人。”
哦?这样!
如此,进入第三个问题的解决:“为什么那位老主任不愿意接诊?”
“只是拆板这样的小手术,当然每个科室都不愿意接了!”老同学直接了当。
他没有说明为什么。但我之前听过,公立医院各科室虽然姓“公”,但医生护士的绩效收入和本科室的创汇业绩是对应的。各科室都有个当家人---主任,得抓业绩。按之前邓小平主席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可是,医院是治病的的地方,也这样发展“经济”?我困惑了。
原来,黑脸老主任医生的三个“建议”,核心就是经济效益---要把手术床位让位给收费高的,像拆板这样的小手术,能不接就不接。“开刀进去,万一松螺丝的工具型号对不上,最后无功而返,你们家属受不起这样的折腾!”医生的“语言”对已经焦虑的病人和家属都是“草木皆兵”的。
明确现在可以取板了,我们决定还是到厦门莲河医院取板吧,免得影响第二医院经济效益。我联系上了原手术主刀主任--王医生。王医生不在莲河医院工作了。民营医院的一生流动性大,也是制约发展的一个因素。但他还是让我把X片拍照微信传阅。
“是可以取板了,我给你介绍莲河医院的张某某医生吧,他会帮你做好的。”
我拨通了张医生电话。张医生热情高高,根据我的描述,他约定我们后天上午做术前检查,下午就手术。张医生亦是信心满满安慰:
“手术不会有问题的,取钢板不是难题!” 他叫我提供儿子原先的住院号,方便他做好手术衔接。
我暗自窃喜自己细心做事,一直保管着医生电话,让儿子少跑了一趟医院。
晚上,我不无得意地和家人汇报我的“轻巧就诊”的过程:
“民营医院患者不多,服务态度就会好。中国的各处衙门为什么态度差呢,跟人太多了有关系。”
我们全家都高兴,纠结几天的问题终于明确方向了。我们跑一趟厦门,照顾孩子也是心甘情愿的。
有时,太多的选择反而让人受累。现在,选择了“做”,选择了到厦门莲河医院的张医生处“做”。我们都松了一口气。
可是好景不长。第二天上午九点。我接到了张医生电话:我昨天根据查阅了术后留存的电子胶片:
“最下端的那个固定钢钉和手腕处的神经血管离得太近了,我们医院的医疗团队怕吃不消啊,你还是选择在福州的第二医院做吧。我不敢做啊!”
天哪,有这么危险?是真危险还是也不想做?我无从辨认……但医生的话得听,不能让儿子的手臂去冒险!
唉,总之,儿子的钢板手臂成了“皮球”了。
医院,适当的追求经济效益可以理解。但各位医护人员已经享受国家工资待遇了,难道就不能“随遇而医”?病人也得像买菜那样挑选?经济效益可否通过团队高效高质的联动,获得病人广告推广和内部低耗管理去获得?呜呼,救死扶伤,医者仁心,都暂时退位于“经济效益”。这看病难,看病贵,怎么能化解呢? 我心头纠结着……
这下没有退路了,我们只能去麻烦老同学F医生了。因为离儿子去厦门上学的时间只有一周了。我们希望老同学能尽快安排。老同学说,只有周四的手术台有可能安排,但不能保证一定能安排得上。但他说会叫手下人尽早告知我们结果。
说这话时是周六。我们盼着、等着医院的电话来,因为周四做手术,至少周二周三要进去做各种术前检查不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