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梦师,是乌托邦的构建者。他们奇思妙想,搭台布景,构筑奇观,烘托氛围,构建出一个个“无何有乡”,引人入胜。然而,脱离理想主义的梦境,在现实中,恐并不是一派世外桃源。外界环境,社会自然,人类活动,自我认识的矛盾与冲突充斥着真实世界,固化为现实主义的标签与印迹。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是现实主义的造梦师。他的作品以大型艺术装置为主,之氛围,之震撼,之奇观,让人仿佛置身于梦境中。然而,事物对立,有梦境便有现实。埃利亚松对场景的布置与烘托,虽触及感官,引人入胜,但并不意在使人迷失自我于其中。相反,此造梦意在经历体验场景时的自省:逐步认清的现实与实现自我的认识。


“美术馆像一个显微镜,聚焦在外部世界无法看清的事物。”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是冰岛籍丹麦艺术家。年少时,他与离异的父亲在冰岛度过夏日,度过假日。或许是血液中流淌着冰岛人民对于自然的崇敬与热爱,那里的星辰,极光,山峦水雾,无尽漫长的黑夜与白昼,都投射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为风,光,水,雾,气,冰等自然现象。

埃利亚松认为,美术馆不是一个外界世界的庇护所,而是一个显微镜,一个放大器。他将自然元素重塑于美术馆中,使得我们在他的作品中聚焦一些在外部世界无法看清的事物,拉近距离,观察它,了解它。
他的作品时常为我们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再阐释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我们得以审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确认自己的定位,思考自己的位置,检验自己与自然世界的关系。

“整体不同于其部件的总和。”
受到现象学与格式塔学派的影响,埃利亚松的作品“并非一个单一的平面或立体,而是一种整体的感受。”(引自龙美术馆联合创办人及馆长王薇女士在谈及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时所说)
格式塔学派认为,人脑的运作原理是整体的,而这样的整体并不等同于其部件的总和。我们对某物的感知并非仅是从它的形状,颜色,大小,气味等感官资讯而来。还包括我们对于该物过去的经验与印象,加起来才是我们对于此物的完整感知。
埃利亚松运用自然元素,科学方法营造一个场景,一种氛围,一段体验,不断地邀请观众进入他所创造的“梦境”,以此来唤醒观众内在的感官,经历,回忆,甚至是情绪。

“观众是艺术的生产者,而非消费者。”
埃利亚松的好友,哲学家蒂姆·莫顿(Timothy Morton)对艺术有这样的描述:“艺术存在并超越语言范畴,在艺术作品形式形成之前,一些难以名状的感觉会进入艺术创作的过程,并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却难以被充分表达;同时,艺术作品本质上对观者是开放的,当观者在作品的引导下体验、发问时,它已准备好聆听他们的倾诉。”
埃利亚松十分认同这种难以名状的开放性(unspeakable openness),它代表着一种偶然机遇(chance)。在这样的开放偶然性中,观众也是艺术家,是作品的创作者。

一个半环形的灯悬浮在空中,散发着暖黄色的光。天花板放置着一面镜子,倒映着半环,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的圆环;与此同时,镜面也倒映着参观者。埃利亚松解释说:当人们走进这场艺术展,就已经被邀请共同创作一件艺术品。在观展的过程中,观众也成了艺术家,成为了艺术的一部分。
在艺术界,常常充斥着一种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权力关系”。展览的作品常常试图告诉观众:你不够聪明,你看不懂这些作品。而埃利亚松认为,没有人是愚蠢的。他的作品营造出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观众可以坐着,可以躺着,可以跳舞,可以沉默。他并不试图去教育,去指导人们,而是充分尊重观众的解读空间。
作为造梦者,埃利亚松构建了一个场景,一种氛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难以名状”的开放性空间,留给每一个人,去思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去重新认知自己,认识现实。

我希望,在观展时,每个人都可以像风、像水、像顺流而下的一根浮木,比如我们头顶上的那块木头,就是来自我的家乡冰岛的河流中的一根浮木,我将它制成了一个指南针,这边是南,那边是北。指南针是一种向导,它关乎选择的正误,它也让我们知道家乡在何处——我来自哪里、你来自哪里,它在这座美术馆之中,当这座美术馆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会得知整个世界的变化。我们所有人都需要知道我们人生的方向。
——2018年3月24日14时 埃利亚松《道隐无名》展览开幕演讲
图片来源:
http://visionsandvoices.usc.edu/events/listing.php?event_id=967570
https://uk.phaidon.com/agenda/art/articles/2018/september/04/nature-has-become-fragile-olafur-eliasson-on-melting-glaciers-and-his-experience-of-a-changing-climate/
http://www.artwiki.fr/files/OlafurEliasson/beauty_20170127121334_20170127121528.jpg
https://www.wired.co.uk/article/olafur-eliasson-creative-manifesto
https://olafureliasson.net/archive/exhibition/EXH101168/frost-activity#slideshow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902246
https://olafureliasson.net/archive/exhibition/EXH101036/your-waste-of-time#slideshow
参考文献:
https://olafureliasson.net/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021141.html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0%BC%E5%BC%8F%E5%A1%94%E5%AD%A6%E6%B4%BE#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http://thelongmuseum.org/cn/exhibition/overview/d81dwA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902246
http://www.artda.cn/view.php?tid=10694&cid=6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