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的习惯中也透露着我急躁的性格,好看的,吸引了我好奇心的书,我总是恨不得一口气就读完。而对于那些稍显晦涩一点的读物,我就难以静下心来阅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阅读的时候就很难进入状态。尤其是对那些世界名著一类的读物,它们总是很难抓住我的注意力。我往往读着读着思维就神游物外去了,等到回过神来才发现,咦,刚才读得是啥?于是,又回过头再读一遍刚才的句子,结果思维又不受控制的跑出去了。以至于很多时候一个句子独来读去好几遍之后,发现仍然没有领会到它的意思。
这些都不是很好的阅读习惯,不利于知识的汲取,也容易让我错过很多好书。毕竟如果想尝试表达一些东西的话,还是需要大量的阅读,不求甚解的阅读,不挑不拣不偏爱。没有输入,哪里来输出呢?
最近入手了一本《月亮与六便士》,开头看了几页,又进入了那种坐立不安的状态,反复的走神。不过我决定放松心态,告诉自己一天随便读上一两页就OK之后,尝试着让内心安静下来之后,就好了很多。
今天读到男主角特里斯克兰忽然抛妻弃子跑到巴黎这一段,居然也渐入佳境。
我忽然有点羡慕这个人,他几乎放弃了一切,房子,车子,妻子,孩子,工作。也放弃了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无所谓别人怎么看他,也无所谓未来是什么境遇。他就这么不顾一切,抛弃一切,只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画画。
用他的话来说,画画于他就是一个溺水的人需要抓住的浮木,是用来自救的。所以他一直反复重复着“我必须得画画”。既不是为了什么理想,又不是为了什么前途,仅仅是自救而已。
还真应了那句话“无欲则刚”。
故事中的“我”在男主角特里斯克兰的妻子委托之下,前往巴黎希望能劝回他的丈夫。然而“我”在面对他的这种态度时,那就是狗啃乌龟,无从下口了。
我有时候也在脑子里幻想这样一个场景,骑上一个破车出去,走到哪算哪,风餐露宿,信马由缰。抛弃所有的责任,面子,义务,工作,金钱,房子,车子。啥也不要,我啥也不是,哪天不行了,死路上了,那就哪死哪了。
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幻想,每次想到我都会有些向往,然而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法违背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我也有安全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爱与被爱的需求,注定什么也抛弃不了。
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别人去做这些,因此我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看那些徒步或单车旅行的自媒体,尤其是一个叫《带着床去旅行》的UP主,他们苦行僧式地旅行方式,几乎接近自虐。虽然我仍或多或少的有些羡慕,但是羡慕背后是我根深蒂固的理智或说固执。
除非大彻大悟,当真脱去了肉眼凡胎。否则,这样的生活方式,恐怕也是镜花水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