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吃饭看了期访谈节目,讲到人工智能的发展。
以前觉得这些只存在于欧美大片里,可现在人工智能离我们越来越近。
像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已经慢慢被替代了。
比如医疗影像,已经可以用系统替代人工,基础岗位的医生可能会被替代。
财务系统也替代了财务的审核处理工作,初级的审计也面临失业。
一
李开复说:未来十年,AI能在任何任务导向的客观领域超越人类。
可能会取代人类50%左右的工作。
比如工厂的工人、建筑工人、分析师、操作员、司机、医疗师、律师、助理等。
本质上这些工作是没有多大的创作力,比较偏执行的岗位。
未来不容易被替代的,应该是有创作性,承载着个人品牌的工作。
这么说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51063/840797dc345086bc.jpg)
趋势比能力重要 ,方向比努力重要。
受人工智能和时代发展的影响,个人职业的规划也该跟上时代的节奏。
不管什么时候你都要靠自己,提升自己的技能,积累资源,掌握核心竞争力。
别把所有希望都托付给公司,以前辉煌一时的诺基亚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而今天华为裁掉34岁以上的员工也是血淋淋的教训。
机器取代人工,价值代替劳动,很多中年朋友遇到事业上的天花板,上升不了更高的职位,也不敢离开所在的平台。
如果有自己的品牌,那么事业现在开始也不晚。
二
说了这么多也许你会问,那打造个人品牌有什么用呢?
个人品牌能增加职场的影响力。
说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有位做ppt很厉害的朋友,一次公司年会,策划组的同事请他帮忙制作年会ppt,他用心做了份炫酷的ppt。
那次年会让全公司的人记住了他,还得到了老板的夸赞。
对他来说,ppt就是他的品牌标签。
未来决定你职场价值的不再是公司,而是你个人的品牌。
创造个人商业模式 。
美国管理学家汤姆·彼得斯说的,21世纪的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
打造个人品牌不是打造一个明星或是一个网红,而是打造你个人独一无二的影响力。
个人品牌就是你的标价牌,你的价值越大,越会有机会主动找上门。
这里举个经典的例子,罗振宇。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51063/845d33ab70103355.jpg)
在央视干了10年的罗振宇,发现行业的瓶颈,于是创业打造个人品牌。
起初罗振宇凭借自己的能力,打造了“罗辑思维”。
凭着大家对他的认可,在网上销售自己的课程,只有2万粉丝,却赚了960万元。
他的成功,也让更多身怀才艺的人开始复制他的路。
像我们在网上看到一些领域的老师,做自己的课程来销售都是一样的道理。
三
对于个人品牌可以借鉴微信的一句话: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51063/e8a1c538c2334a3a.jpg)
罗振宇提出过一个概念,叫信息过载。
意思是在互联网爆炸的时代,大家的注意力更容易被分散,也没有耐心和时间去寻找有价值的信息。
人人可以发声,但更容易淹没在人海里。
公司+组织的形式逐渐消亡,平台+个人的形式成为主流。
人生是见招拆招的过程,遇到问题,就想另一个解决的方案。
如果你有了品牌价值,依然会被大家发现和认可。
打造自我的品牌价值前,要先对自己定位,确定好核心的方向,再提升自己的能力。
提升自我。
个人品牌其实是成就自我的过程。
首先要明确自身的优势,通过各种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工作以后,拉开彼此距离的是下班后的努力。
不要等准备好了再出发,也许等我们准备就绪了,机会就错过了。
可以把自己本职的专业细分,做到更加极致;或者花大量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比如购买书籍阅读,增加知识储备,锻炼思考能力,花钱去不同的地方旅行提升眼界,坚持锻炼收获健康的身体。
或者买一门专家的课程,听别人思想的声音。
这些消费其实是另一种有价值的探索,也是对自己打造个人品牌的助力。
学会推广。
传统纸媒被新媒体取代,微博、微信、公众号,其他网站,都是很好的平台。
以前默默努力的人会在这些平台里被发现。
通过多个渠道帮你推波助澜,自己的品牌价值更容易被大家看到。
网络推广可以打破地域限制,让你的品牌效应成倍增长。
用结果和作品说话。
你创造的结果代表你的品牌高度,价值越高,越能吸引更多的青睐。
罗振宇的逻辑思维也不是一两天就做成的,他坚持每天6点半推送一条60秒的高质量语音,用实际行动圈了一票粉丝。
咪蒙出名前,也经历了很多年的努力,后来写出了爆款文章才被大家认识。
个人品牌的发展,离不开自我积累的努力,这个世界不会亏待用心努力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