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先,在商业领域有一个专门从事饮食服务的行业。在大中城市划归二商局管辖,分为饮食、服务两个单位,到了县级就合二为一称作饮食服务公司。这个公司的服务范围有:饭馆、酒馆、旅店、照相、信托、浴池、理发、冷饮等行业,车马大店也是旅店范围,理所当然的划归这个公司管理。
建国后,商业经历了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原先的小商小贩依据各自的经营项目人与财产均被国营公司吸纳。在城市,像百货、五金、烟酒、食品、蔬菜这类的国营公司还担当着统购统销的国家计划经济任务,在农村,广大的市场则归供销合作社管辖。国家有商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以此类推,遍布城乡的国合商业织成了全国的商业网络。商业部还推演了财贸部、内贸部、外贸部乃至现在多部门合并的商务部,这是后话。
饮食服务业主要是负责县城里的服务。那时下馆子是天方夜谭的事,上班的人大都是在家解决早点问题,农村色彩极浓的小县城也是餐者寥寥。况且那时吃饭要粮票,有钱也吃不上谁还舍得在外边造。住旅店也是出公差的多,季节时令采购的人员多,外调的多,那时的交通工具除了火车能通到可数的县城,再往下走公交车几乎没有,要想到乡下办件事那可是难上加难的问题。因此旅店有自行车出租,这是唯一也是最快捷的交通工具,要知道那时的县委书记能有个北京吉普坐就相当的了不起了。在县城,能骑上个凤凰、飞鸽、永久大链套的自行车,那风度气派绝不亚于现在的高档小轿车。
乡下人进城,能坐上生产队的马车就够滋润了,赶集上店的社员若能借出生产队的小毛驴走一遭,那也是村里出类拔萃的人物。到粮库交公粮,拉运交易产品,全凭骡马大车,当天赶不回家在外住宿也就在所难免,于是马车店也就应运而生了。车马店一般都紧邻公路,骡马车进店先登记,最起码也得有生产大队的证明信。劳累了一天的车把式个个灰头土脸,把大车赶进停车位,用车辕下自带的三角木架支好车辕,把车闸拉紧。然后把贵重的行囊卸下来,解开鞍辔放开牲口,一般情况下牲口都会在附近宽敞的地面上欢快的打上几个滚儿,一时间灰尘四起马嘶驴叫。
车马店有错落整齐的牲口棚,有牲口饲草的草料槽,拴缰绳的吊环,车把式把自己的牲口牵进棚,给牲口饮了水,加好了草料才算一个过程。忙累了的车把式们,大多数自己带着干粮借车马店的炉火热一热。条件好的,破费吃上个炒豆腐、时令炒菜再喝上几两散装的白酒就已经很奢侈了。车马店基本上全是大通铺,卫生条件不敢恭维,那时谈不上洗澡看电视,车把式们在给牲口添加了夜里的草料后便是呼呼大睡,那震耳的鼾声大老远就能听到。
车马店也有少数的单间房,那是给过往的汽车司机留的。跑长途的司机都有自己的落脚点,走顺了脚的司机会在傍黑的时候住宿,放了水箱水,锁好了车门,然后到小饭馆中美滋滋的吃上一顿。最大的乐趣就是凑几个人打几把扑克牌,下下象棋,找熟悉的服务员聊聊闲篇。大车店最大的工作量就是提供热水。尤其是冬天,除了旅客喝水洗漱外,汽车早晨要加热水,牲口饮水也不能是冰碴水,得添加热水。冬早,汽车加水时雾气腾腾,摇车可是力气活,实在发动不着,就生着了火烤底盘,后来发展到用喷灯烤,真是费劲的很。骡马套车时沿路洒下的粪蛋尿液比比皆是,牲口棚传来的特有气味,吆喝声叫骂声此起彼伏,牲口开步铁掌踏路时铮铮有声,把小石子踩得粉碎。
现在的宾馆、酒店、饭店、发艺、洗浴中心、影像中心等,只不过是发展到现阶段的华丽称呼。如今,人们行车上路,吃酒店宿饭店都有停车场,高速上还有方便的服务区。今非昔比鸟枪换炮,只不过是牲畜的血肉之躯变成了汽车轮子,究其前身,车马大店才真正是旅途驿站的前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