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2300天早安问候。
有一句话说:“问题孩子的背后,必然是问题家庭。”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你的孩子生活在怎样的一个家庭中呢?
1.控制型家庭
你是不是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孩子身上。不管是穿衣吃饭还是读书学习,是不是事事包揽?
你是孩子说话是不是习惯性的充斥着“妈妈说”,却从没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
你是不是看孩子不听话,就会用“都是为了你”让他产生愧疚,从而逼迫他服从。
如果是这样,你不是爱孩子。
在心理学上被称作“病态共生”。
即孩子无时无刻都被父母控制着,无法及时完成分离,无法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
孩子感到窒息却又无处可逃,要么成为妈宝,要么在痛苦和压抑中患上心理疾病。
心理学家李雪说,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被父母操控的孩子,无异于提线木偶,没有自尊和幸福可言。
真的爱孩子,就该在小时候用亲密呵护孩子成长,长大了用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千万别把顺序搞反了,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成年窒息。
要知道,没有孩子愿意被期待拴一辈子,放手和退出才是对孩子最大的成全。
所以,请你不要做一个控制型的家长。
2.忽视型家庭
是不是不打不骂的父母就是好父母?其实,在情感上对孩子忽视和冷漠的父母比暴力更让孩子痛苦绝望。
希望被疼爱、被看见、被理解,是一个孩子最重要的情感需求,可很多父母却选择不去安抚和回应孩子。
在一份儿童成长危机报告中,童年不良经历排名第一的就是情感忽视。
有回应的地方才有光,被爱滋养过的孩子才能学会爱。
被情感忽视的孩子,父母双全,孩子却是一个精神孤儿。
所以,请你不要成为对孩子情感忽视的家长。
3.专制型家庭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父母?
孩子不爱吃某种菜,哪怕吃了会难受恶心,他们还是要逼着孩子吃;
不允许孩子顶嘴,哪怕明明孩子说的是对的,他们也不会承认;
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认为孩子“吃我的喝我的凭什么不听我的”;
若是孩子哪里做得不合己意,他们就会呵斥、打压、惩罚......
这样的父母就是典型的“专制型”父母,他们往往有着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
专制型父母养出来的孩子,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意识:
要么软弱地唯命是从,要么会出现反抗式的攻击行为和叛逆心理。
坏父母代替孩子,好父母守望孩子。
不妨把孩子的人生还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在摸索和尝试中,不断总结经验,活出自己的精彩。
所以,请你不要做一个专制型的家长。
4.缺爱型家庭
一个缺爱的家庭,孩子往往会形成讨好型人格。
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曾说:“每一个孩子都拿着自己的杯子,希望爸妈蓄满安全感和爱。”
孩子是在父母的陪伴和互动里,确认自己是被爱的。
而当一个孩子不确定自己是否被爱时,她就会习惯性用“讨好”去获取爱。
所以,请父母一定要记得:小孩子最为敏感,也最需要安全感。哪怕苦点累点,也别让孩子寄人篱下,别让孩子离父母太远。
比起物质的匮乏,她们更怕的是没人爱自己。
其实,一个人的生命,离不开父母的爱,可惜的是,很多父母不会爱自己的孩子。
所以,把对孩子的控制当成爱孩子;
把对孩子的专制当成为了孩子;
对孩子的情感忽视与冷漠不以为然;
让孩子在缺爱的家里成为讨好型人格还不知道是自己的错。
其实,如果你的孩子问题种种,你要从孩子的种种问题里,找到家庭的弊端,找到自己养育孩子的弊端,修正自己,成长自己,这才是一个父母最应该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