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暖暖书坊散文想法
书海云烟故人梦—《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书海云烟故人梦—《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作者: 暖暖_2262 | 来源:发表于2020-04-10 22:24 被阅读0次

    我喜欢读书源自童年时光,那时家里的几本小书不是给我准备的,可偶然的机会阅读之后,就发现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像不可攀援的人生,所以就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在中师得到师者的启迪与引路,阅读有了深入。大学第一课就是关于阅读的教诲,图书馆成为我四年学习之地。工作后,读书渐渐有了更深地碰触,就像春日夕阳下漫步郊野,徜徉春草如茵的小路,读书成为我内心深处最温暖、最明亮的光照,于是坚持至今。

    读书就如古径探幽,越深越有精彩与惊人的发现,有时是故事,有时是奇迹,有时是心灵的洗礼,有时是驿站休憩,有时就是人生探险。在三月阅读的八本书里,小说、学术各三本,杂记两本。三十一天的时间,晨曦中的第一缕阳光下文字诱我清醒,午睡时间里书海绮丽诡秘,医院里熙熙攘攘人群中持书独立,周末带孩子培训时大学校园里微风伴读,晚上陪读的书香在手。一个月,《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35万字,《灵山》20万字,《大清相国》47.5万字,《丑陋的中国人》18万字,《吴宓与陈寅恪》30万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7万字,《锦瑟无端五十弦》10万字,150多万字的捧读,一页页书香翻过,一行行文字流逝。

    书海里遨游,让心灵回归自然,让情感肆意激荡,让目光穿越时空,让思想慢慢染上历史的重彩。阅读就是一次次地旅行,坐地日行千万里,风光无限生心头。

    在有意无意间,其中两本书将成为我阅读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那就是《吴宓与陈寅恪》和《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吴宓、陈寅恪等大师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应该是被浓墨重彩地描摹的一代人,而时代的可悲却让一代代人错过了,如今遇到了,好似茫茫之中的缘分,又像是对阅读者的馈赠,于是他们的人生轨迹于我就是一个醍醐灌顶的猛喝,醒来后发现以后的阅读有了新的方向。

      看着《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一书,有些斑驳的扉页,略显破旧,这是我第二次阅读了,虽然没有第一次阅读后的震撼,却有了阅读后的亲近与慨叹。《吴宓与陈寅恪》是第一次阅读,但因为有前一本书的积累,所以急于了解的情绪萦绕心头,迫不及待阅读之后,一种可悲、可敬、可喜、可怜的感慨油然而生。对于那一代深受迫害还故我地钟情自己的祖国、深恋民族之根的文化大师,我们敬佩的目光骤然集聚在他们身上,可是对他们的遭遇又深深地同情与感同身受。短短人生路,世上几千年的恍惚。一个世纪的徘徊,过眼云烟的缥缈。书海一探路,历史文化的沉浮……

    新时代短短几十年,中国文化的方向早已偏离了原来的轨道,道德情操也没有了坚守。在寻根溯源之中,有没有人在这段历史里驻足观看?在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充斥视野的今天,还有多少人愿意回眸一探?在阅读这两本书的过程中,一直在想有多少人错过了这些,忽略了身边的这些大师为文化传承做出的牺牲。我们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享受了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优渥生活条件,可是对这些文化真相的错过,会让我们缺少的是民族气节,底气不足。没有博古通今的视野,没有中西文化通融的能力,怎么可能真正地创造自己的价值。真相不是那么可怕的,相信我们有承受真实的力量,更有为真实的祖国奉献的决心,怕的就是浅薄无知还故作深沉与渊博。怕的是对历史一知半解却大手一挥自以为是。

    阅读时,总有一种往事如烟的恍惚,但是历史不可断裂,在中国文化一次次劫掠中,那些背影总在提醒我,有人曾经孤独的坚守,有人愿意用生命讴歌自己的理想,那么如烟的往事就不能只是一场梦,它将在今天以及未来有更好地诠释与传承,在一组组数字面前,我们不能总无地自容的羞愧。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必将在沉痛的断裂之后再续前缘。

    陈寅恪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愈甚”。“纵览陈寅恪的一生,泛溢着一种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怀。”这些话很好的概括了陈寅恪等傲骨独立的大师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坚守。前人的路虽然坎坷,历史尽管已过千帆,但是车轮滚滚,肩上担着重任,负重前行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在中国文化复兴的道路上应有我们的身影,是梦就不怕遥远,用胸怀丈量的就是生命的悲歌,不管有多少挫折与困难,同行的一定不只是你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海云烟故人梦—《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wyj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