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读书
国难时期的陈寅恪

国难时期的陈寅恪

作者: 吴昱则刚 | 来源:发表于2016-05-22 06:35 被阅读0次

人一旦成为研究对象,则极易出现脸谱化的危险。自《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出版后,陈先生逐渐被标签为“文史大家”、追求自由精神独立思想的爱国者,而其作为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便慢慢地被隐藏在这些人为的光环之下。或许正因如此,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共著的《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筼》,让我们重新从家人的角度,去感受这位著名学者的丝丝温情。

命运对天才总是诸多颠沛。陈寅恪先生家学渊博、博闻强记、学识过人,但却一困于国难战火,再囿于双目失明,也正因如此,这份困境中的坚持与努力更加令人钦佩与景仰。诚如陈家三姐妹在该书后记中指出,虽然文学价值不高,但至少保存了抗战时期的家庭史料,重现了知识分子在那个艰难年代的风骨与追求。

从1937年10月举家逃离北平,穿越大半个中国落难香港,陈寅恪先生与妻女分离,独身一人赴西南联大任教。1940年准备赴牛津大学任教未果后,在沦陷的香港艰难生存两年之久,方于1942年辗转到达桂林。尽管颠沛流离,陈先生依旧心牵时局,甚至与朋友站在路边谈论国家动向而忘记回家吃饭。即使身患疾病、经济拮据,他依然认真履行作为一名学人的根本职责,关心学生的求学生活,冒着战争危险到其他学校讲课,在漏雨闷热的房间里就着木箱笔耕不辍,甚至还几次往返重庆参与中央研究院的行政活动,为保存战火当中那来之不易的一点学术种子,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1943年陈先生入住桂林西林公园,那里原是清末重臣岑春煊的燕山别墅,陈先生对那里的红豆树颇有印象,若干年后再得该树所结红豆,触发其晚年倾尽全力撰著《柳如是别传》。后人常常困惑,以陈先生的学识功力,何故尽十余年于一女子之研究。而读过本书后,诸位或许能够从这段艰难岁月中体会陈寅恪先生的用心:同是民族存亡的乱世,同是民族大义与苟且偷生的抉择,同是一种肉体的煎熬与精神的坚持。人文学者怎会一无是处,在我们最痛苦与最无助的时刻,他用一种身体力行与学术追求,守住了我们精神家园的最后一道防线。

笔者收藏的陈寅恪集及部分研究陈寅恪先生的著作

相关文章

  • 国难时期的陈寅恪

    人一旦成为研究对象,则极易出现脸谱化的危险。自《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出版后,陈先生逐渐被标签为“文史大家”、追求自...

  •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10月7日 · 陈寅恪,教授的教授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在广州去世。 地点: 广州 类别: 人物 陈寅恪像 图源:维基百科 陈寅恪(1890 ...

  • 陈寅恪

  • 陈寅恪

    陈寅恪 陈寅恪被誉为:“陈先生的学问,三百多年来仅此一人。”陈寅恪留下的史学作品并不多,目前市面上仅有两部,分别是...

  • 陈寅恪

    陈寅恪祖父陈宝箴,未出道时就为曾国藩所器重,后来官居湖南巡抚,是戊戍变法时推行新政的风云人物。父亲陈三立(散原先生...

  • 陈寅恪

    国学大师陈寅恪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写道: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 陈寅恪

    学通中西才满天, 桃李芳硕不自言。 独立精神判真伪, 自由思想怀大贤。 2、没有独立的思想,就没有独立的人格,但表...

  • 陈寅恪

    还记得《围城》中的克莱登大学博士方鸿渐,以及当代的西太平洋大学博士唐骏么?与之鲜明对比的是,名满天下的国学大师陈寅...

  • 随笔 44 枢纽读书笔记 08 安史之乱与豪族社会的终结

    一、 安史之乱 从太宗时期开始,大唐就重用番将。陈寅恪先生注意到,太宗所用番将皆是部落酋长,番将统领的是其本部落;...

  • 《陶行知的生平及其学说》在国难时期

    在国难时期是描写陶行知人生中的第二部分,也是陶行知先生走入人生第二个阶段的时刻。当时晓庄的教育实践正在发展着,取得...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难时期的陈寅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muo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