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是中国的美食波澜壮阔,文化也是源远流长而理论高度都能达到治国的地步,但是那些都跟我没有什么关系,跟别的东西一样,我也没有沾着这美食文化的什么光华。
截至到目前为止,包饺子是我唯一的胆敢理直气壮的说出来的厨艺。也不是好,是只有这一个在不挑剔的前提下还看得过去。
追求其历史成因,主要是寻常的饭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想办法逃一下,也就逃掉了,只有这一顿饭,因为年关要吃的重要性,逃掉实在是千难万难,根本就是行不通,所以总是在除夕夜要做被赶上架子的鸭子,后来知道无望,放弃了抵抗,从而只好乖乖的学会了这一样厨艺。
虽然是无奈和被迫之下,然而其年年岁岁的学习过程就我这方面来说还是花样翻新其乐也无穷的,只是如果从教我包饺子的那方回忆起来,那就实在有些不堪回首。
至今还记得在有我参与包的饺子煮好了以后,我家外婆打捞的那个辛苦,而且更加难忘的是她的为难,她端着碗忧思重重说:这个可怎么能朝邻居们的眼前送呢,这样的东西怎么好意思让人家尝尝呢?
至今还记得有一个大年夜,我在桌子上把面团和馅儿当作了橡皮泥,正是玩得高兴,老妈她终于忍无可忍,说是平时的饺子你随便的给我捏成个什么也就罢了,这是过年呀,你一边去吧,随便包到什么时候,我再也不用你帮忙了----
于是我就被放逐出了餐桌,用一双粘满了面的手用写春联的毛笔在练习本的背面借着未尽的余意写下了一篇《饺子赋》,这篇赋文因为时时刻刻的被我家老爸背诵出来调侃一番,以至于我至今还能记得其中的一段,其中有辞曰:
古东方有美食,内有馅而外有皮,除夕之夜天交子时而食之故名之曰“饺子”也,煮之于水故又名之曰“水饺”也,其形焉,或如元宝或类新月,形态优美而意义尤佳,而今我为饺子,其味道孰无不同而形态绝不与他人相类,其形状或如动物,或如碉堡或是两者叠加状如飞碟,其余或如器皿或如飞禽或如玩具,莫不是因类别相形,各尽其妙,只是无奈,形虽美而实不堪,煮之于水而融于水,水沸而煮之者:饺子,煮好而食之者:非饺子也,粥也。
以前我家老爸每次说起,我偶尔还觉得他是因为我当年十五岁青春而能够作赋总该有点自豪和炫耀的意思,后来知道我家爱幻想的老爸竟然还做着希望我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这样子的美梦,才知道他读着我的大赋之时该是多么的绝望。
从此除夕年年,饺子依然。
一直到我玩够了,觉得好好的包一个元宝形状的饺子其实也不是那么的艰辛,而且排成一排还蛮有成就感的,就做了一些还不错的,只是有一个记忆力奇好的老爸是多么的无奈,总是逃不掉听他念我那篇赋文的命运。
如今又是新年,年前我还想着既然学会了不如这个新年自己买上一点儿馅儿自己做上一些,又好吃又好看,结果路过超市条件反射一般的就进去了。城市的便利多么成功的成就了我的懒。
懒散是真的,却并非古代的高士圣贤,不仅仅不能知道上下千年,就连后面一天之内的故事也没有料到。昨天晚上要煮饺子吃的时候才发现饺子也不等人,空调下的温室里那些速冻的饺子们就那么撑不住架子,不等沸水,就那么有点热气就在袋子里成为了半袋子粥。
我提着半袋新鲜的饺子粥,站在房间里茫然四顾,朦胧间意识我旧年的迷糊已经被它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崭新的迷糊故事将在新的一年里有着无数的可能,这一袋子没有放好的也没有吃到的饺子在这一年的天交子时前后所起到的作用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而我就算不回家不张罗就算把一个新年寻常过,到底还是逃脱不了饺子的故事。其实我觉得说事故更加合适。
------新年,发一篇关于饺子的文章,大概写于12年的除夕。今天已经是元旦,除夕也很近了,岁岁年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