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莎士比亚,脑海中立即回响起一声浑厚充满磁性的男中音,携着长长的戏剧化的尾音,“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关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很多年前阅读过小小一部分。印象最深刻的有三部:《哈姆雷特》复仇至死,《威尼斯商人》机智幽默,《罗密欧与朱丽叶》甜蜜悲哀。
最近花了两个月时间,在手机上读完由朱生豪先生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150多万字,虽然大部分时间为听书,不如阅读来得深刻,但也收获颇丰。
期间对一些喜欢的章节又反复阅读,甚至情不自禁诵读,着实沉迷于那些诗歌般绚丽多姿的文字、跌宕起伏的情节和鲜明生动的角色。
莎士比亚的戏剧风靡全世界,尤其在西方,其受重视程度与《圣经》不相上下。戏剧完成时间大约为1590-1612的20多年间,大部分取材于旧剧本、小说、历史或民间传说,经过莎翁异想天开鬼斧神工般地雕琢,旧题材焕发出新生命,成为传世经典。
100多年前,西方传教士将他的作品带到中国,而真正让莎翁作品绽放光彩轰动全国的是民国时期的翻译家朱生豪先生。他巧妙地将中文的韵律、典故、对仗与英文结合,自然传神地展现了莎翁文字里的美感精髓。
随后,国内一批批文人墨客加入莎士比亚作品的研究学习中,如饥似渴地汲取养分,从模仿到再创造,推动中国戏剧蓬勃发展。有人甚至说:没有莎士比亚,就没有中国现代戏剧。
莎翁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让我想起写出《飞鸟集》《新月集》的印度大作家泰戈尔在中国掀起的新诗浪潮,为此,胡适、徐志摩等一众名人还设立了新月社,致力于新诗的创作推广,而新月社的名字则意在向泰戈尔致敬。
巧得很,文学泰斗泰戈尔在14岁时就曾用无韵诗体把莎士比亚的戏剧《麦克白》译成了孟加拉文,可见莎士比亚之于泰戈尔的意义。
作品是大师们的灵魂,生命虽消逝,灵魂却永生,纵使隔着千山万水,沧海桑田,伟大灵魂的相识相知从不缺席。福泽芸芸众生,庇护老幼妇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