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1868年明治天皇登基后,由维新志士所建立的新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由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包括经济、工业、军事、教育、司法、宗教等多方面,促使日本天皇制度和新的行政体系的确立。十九世纪中后期日本历史的这段时期,被称为“明治维新”,又称为“御一新”。它成为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日本从此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经历了野蛮生长,并迅速成为世界强国,却又四处暗藏危机。
明治元年是1868年,今年刚好满150周年,日本各界都大肆纪念这个特殊的年份。日本无线电视台NHK今年的大河剧《西乡どん!》主角正是推翻江户幕府的大功臣西乡隆盛。为此,在这个节点上,让我们一起回顾150年前开始的那场维新运动,并试图解读日本如何迅速成长为世界强国,又如何在强盛之后陷入战争泥潭和发展危机。
背景: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的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也不允许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在此期间,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国在长崎通商。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舰队进入江户岸的浦贺,把美国总统米勒德·菲尔莫尔写给日本天皇的信交给了德川幕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史称“黑船事件”。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又名《神奈川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函馆)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
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国内外矛盾日趋激化,不堪忍受幕府统治和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日本民众纷纷要求“富国强兵”。一群有知者组成“萨长土肥”藩士成立的新政权在戊辰战争中消灭德川幕府和反抗者,推行版籍奉还,结束长达六百多年的武士封建制度,以藩阀和资本家取代武士阶级的统治。
武士发起革命并获致成功,然而自己的特权也全部消失了。他们成功推翻幕府与各地诸藩,却也让自己的身份消灭于历史舞台。革命的胜利者与失败者完全重叠,这点放眼世界史是非常少见的。这样的矛盾,也引发了明治初期日本内部的一连串叛乱,最终一役就是由西乡领军对抗新政府军的「西南战争」(1877年)。
改革:日本通过推行天皇亲政和议会政治(合议),建立三权分立的新式政府。经济上推动了财政统一,稳定幕府后期严重负债的国家财政;并推行殖产兴业,掌握新式技术,实现国家工业化,生产力大幅提升。教育也进行了大规模改革,价值观的西化也为日后的政治和经济变化埋下远因。日本出现了“脱亚入欧”的风气,在外交上成功废除了与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江户时代以来对虾夷地的开发,旁及琉球,并积极实现日韩合并,乃至于日后拓展海外殖民地等,都源于此时国力大幅膨胀的变革,是日本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日本明治维新意义深远,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使其成功迈入世界强国之列。
明治维新,虽然让日本全体成功西化,迈入现代国家之林,但在政治层面上的改革不彻底,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它不像美国那样创设新政体,而仍旧延续天皇家的命脉,实行专制主义,藩阀以天皇的名义掌握政权。日俄战争后,天皇领导下的日本政府重「强兵」而轻「富国」,军国主义思想抬头,开始加速走向法西斯主义的罪恶深渊。这是日本日后陷入大东亚战争泥淖而埋下的祸根,也是为什么战后70年了日本至今仍走不出「战后」的理由。
从90年代起,日本经济出现泡沫危机,至今仍未脱离泥潭。现今弥漫日本社会的闭塞感,不论是对经济或对政治,日本人都感到迷惘,找不到出口。小编认为,唯有现代日本人完全接纳,并且实现当时失败武士们的愿望与理想,日本才能真正创设出新的、真正伟大的社会,走出明治维新与「战后」。
明治维新150周年并不仅是日本的一个嘉年华式的庆典,也是给中日两国一个坐下来回头看,也往前看的好时机。在回顾与反省明治维新时,我们不能只是看其成功的一面,其不彻底、不成功的一面更值得我国警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将视线放远,望向未来,才能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