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孙中山先生学品牌三板斧
"孙中山先生,大家都知道,他领导了辛亥革命,一生为国为民,奔走呼号,很伟大。但你知道吗?其实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孙中山并不在国内,而是在美国丹佛募集捐款。那他怎么就被推举为革命之父,还当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了呢?伏牛堂的创始人张天一说,这是因为孙中山有一套完整的品牌建设逻辑,张天一把它总结为:孙中山的品牌三板斧。
第一板斧,孙中山是“造反”这个概念的开拓者。
在孙中山之前,反清的最知名人物还是太平天国的洪秀全,中间多少年都没有人再提过反清,直到孙中山。所以,孙中山是他那个年代第一个提出“造反”概念的人。这就好比小米开拓了互联网手机,腾讯开拓了移动社交时代一样,在那个年代里孙中山率先开拓了“造反”这个品牌定位。更重要的是,孙中山曾经在英国伦敦被清朝特务逮捕,但是清朝特务跑英国抓人是犯法的,所以英国就逼迫清朝特务把孙中山放了,这事儿是个外交纠纷,世界上很多媒体都报道了,这让孙中山名气大增。所有人都知道孙中山是率先造反的,这个概念被成功的植入了所有人心里。所以呢,虽然辛亥革命爆发时孙中山不在,但在大众的心里都习惯性的认为,他打响了“上门造反的第一炮”。
你看,品牌建设逻辑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找到一个全新的概念,让所有人都知道你是开拓者,坚决做第一,不要做第二,要让别人给你交定位税。什么叫定位税呢?举个例子:今天很多人都喜欢说自己是社群餐饮,张天一认为,这个品牌建设就有问题,因为你选择这个策略,你就绕不开“伏牛堂”了,伏牛堂才是第一个定位成社群餐饮的品牌。如果有人问你:“啥是社群餐饮啊?”你只好乖乖回答:“就是像伏牛堂那样的。”你看,离开了伏牛堂你都无法自我描述了,这就是在给伏牛堂交“定位税”。
第二板斧,孙中山懂得“大大的开局,小小地点炮”。
在辛亥革命以前,孙中山领导了各种起义,但每次都是小打小闹,人数最多的也不过几百人,我们都熟悉的“黄花岗起义”,规模也很小。虽然这些起义规模小,投入低,看似东一枪西一炮,也没有产生什么大的变化。但孙中山却能长期坚持,结果就是,大家都知道有个孙中山,反清全靠他。
这就好像,罗胖开拓了“社群电商”的模式,然后每天都在罗辑思维公众号发60秒语音。你会发现罗辑思维的大活动并不多,但每天的60秒语音却始终持续着,这些语音看上去都是小投入,但持续小投入多了,反复不断地强调,也就形成了大势能。很多人以为品牌建设是持续的高潮,但张天一认为这样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会快速地透支品牌。持续建设品牌不需要什么大投入,只需要反复重复一个概念,并且长期持续地小打小闹就可以了。
第三板斧,孙中山用信息传播,取代了广告传播。
在创办黄埔军校以前,孙中山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声势虽然大,但实际业务比较小。而且同盟会是典型的“高势能、低动能”品牌,用现在的话来说,孙中山是缺乏变现渠道的“网红型创业者”,所以他被人称为“孙大炮”。但孙中山最终能被各路诸侯推选为盟主,走向人生巅峰,是因为他是当时所有革命者里面唯一一个形成理论体系的人。他的三民主义可比起江湖会党之流的口号高深多了,而且孙中山为品牌量身打造的理论体系有传播价值,它不再是一个广告,而是一套教材、一套模板,值得所有人口口相传和学习。只要谈革命,不谈三民主义是不行的。
这就好像小米出了本企业内刊,叫《参与感》,这其实就是小米的广告嘛,但它就像三民主义,这本书出了之后,很快它从企业的“内刊”升级为这个行业的“模板“”教材”,从人见人烦的“广告”变成了“有用信息”。小米也不再靠自己单打独斗来巩固自己的品牌开拓者的位置了。这么一来,竞争对手就都绕不开小米了,也没法自创另外一套体系,因为你没法否认参与感的重要。
再比如雕爷,他每次写文章都能说出一堆看上去让人觉得很有道理的商业理论。但一到举例子的时候,横竖就甩不开他的“河狸家”,这都是用信息传播,取代广告传播的策略。你看,流寇和正规军的区别就在于,正规军有指导思想。
以上就是孙中山的品牌三板斧,特别适用于没钱的创业者。首先,放一大炮,绞尽脑汁地给自己找一个没人提过的品牌定位。然后,持续放小炮。不断地重复这个定位。最后,升华自己的理论护城河。把自嗨的广告升级为有用的信息,成为有主义的某一赛道的标准教材,靠收租金过活,让别人替你打造品牌。创业者们,你们get到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