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9月开始,转入英民中学。对该校的管理、教学、以及学生活动,很是认同。但还是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能融入工作中,达到大家共同提高的目的。
下面我以晶晶老师的这节《创新改变生活》为例,谈一下观课、议课和改进措施。
《创新改变生活》这节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具体对应的课程标准是“认识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本节课下设两目,分别是“感受创新”和“创新引擎”。围绕这两目我们在集体备课时提出学生需弄清以下问题:1、如何理解创新?2、创新的意义是什么?3、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4、改革与创新的关系是什么?
接着探讨如何教?第一目侧重对创新的感性认识,老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创新处处存在,生活中各个领域都可以创新,理解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明白创新让我们生活更美好。第二目侧重对创新的理性分析,阐述创新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社会进步的意义,以及创新与改革的关系。所以第二目的学习要比第一目的难度大。老师讲课时要善于有实例和教材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去分析问题。
具体做法是:在学习第一目时,建议老师采用思辨式教学法。老师引入话题后,报学生变成主角,然后师生一起整理分类整理,思辨讨论,总结归纳,形成新的认识;学习第二目时,建议老师采用情景教学法,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创新对国家、民族的发展重要作用,通过图片、视频让学生形成认识,达到情感共鸣。
晶晶老师根据这一思路,创新性的上了这节课。
观:她首先让学生读教材,自己在黑板上板书主要问题。
议:这种把问题指接板疏导黑板上的办法有利于学生时刻关注学习目标。
观:打开课件后,进入话题:如何理解创新?晶晶老师以学生喜欢的网络生活入手,先为学生科普了网络发展的历程“H—E—G”,学生情绪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纷纷说出自己生活中的创新,晶晶老师及时总结:创新来源于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
议:由生活实例入手,学生易于理解和延伸,也易于形成对知识链接的深度理解。
观:关于创新的意义,晶晶老师结合新东方双语带货和教材的“探究与分享”,让学生体会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知识创新提供新思想新方法;技术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财富;制度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议:通过具体案例,形成理论水到渠成。
晶晶老师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开启了第二目“创新引擎”。以学生所认知“四大发明以外的科技”来理解科技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从而理解“为什么我国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继而梳理“改革与创新的关系是什么?”
议:因为时间关系,这个难度较大的讲的有点简单,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有点吃力。体现在后面的当堂练习上,就是学生对该类问题的运用出现了小错误。
评价和建议:1、晶晶老师这节课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体现班级学生和教材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实际年龄和理解规律,难度适中。2、知识教授准确、科学,能突破难点,抓住重点。3、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原创性,给学生一种新鲜的感觉;教学思路水平清晰;教学思路的实际操作效果很好。4、课堂结构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第二目略少,若能适当加以调整,这节课会更优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