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曾有过两种幼稚的想法,都是脆弱无助时产生的。当电脑蓝屏死机时,就希望有个学计算机的朋友;在发烧感冒时呢,希望有个学医的朋友。
长大以后,就慢慢明白了,什么事都不能完全寄托到别人身上的。修电脑如是,看病亦如是。
想对冲疾病的风险,买保险只是一方面,学会积极管理健康,做一个「聪明的病人」,其实更重要。
有两本书,讲得都是这个道理。一本叫《聪明的病人》(The Resourceful Patient),侧重于提高医学素养,进行自我管理。另一本叫《最好的抉择》(Your Medical Mind),用实例讲了很多在复杂场景下做医学抉择的故事。
其实两本书都体现了一个大背景:医学范畴太广,现代的医学的知识量也急剧扩大,一个医生是不可能完全了解一个病人的。
在过去,医生就是权威,患者总是被动接受。而在现代,病人自己需要在疾病决策和管理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聪明的病人
看病时要遵守就诊秩序,不对医生指手画脚,别找护士的麻烦,这都是必要的礼仪。
不过这些都不是本文的重点。
这里说的聪明的病人,指的是要对自己健康负责,具备的基本医学素养,还能够进行自我管理的病人。
比如有一位病人,七十多岁,是一名退休的科技工作者,有着非常严谨的工作和生活习惯,所有既往的就诊资料他都完好地保存着。
有一次因为不明原因的低热就诊,主管医生向他问询病史的时候,他就拿出了珍藏多年的胸片,是二十多岁得肺结核时拍的。
这胸片跟随着主人东奔西走,经历了多次搬家,保存了四十多年,非常不容易。
不仅如此,老先生还认真地把每天测的体温都记录下来了,并用曲线图的形式画下来。
这不禁让医生大为感叹,这些资料能给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带来多大的帮助啊!
《一席》里也有个类似的例子,有个患者得了痛风之后,决心积极管理健康。
于是开始积极体检,把所有报告都整理起来。还每天记录血压、体重等数据,用Excel分析,这就有了下面这条两千多次血压采样的曲线。
在这种「自我量化」的过程中,他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规律。比如剧烈运动之后,自己的痛风会加剧;又比如,某种「药酒」,冬天喝有用,夏天没用,等等。
上面的两个例子都可以看出两位患者非常用心,也知道如何更好的配合医生。这种「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是健康素养的一大要求。
最好的抉择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经常有抉择的迷思。
有的病人是现代医学的笃信者,追求积极治疗。有的病人却是怀疑者,宁愿相信自然疗法。
再比如,面对不同的治疗方案,抉择可能生死攸关。病人却担心,无论选择哪个,自己都会后悔。
如果是数学,那么每个问题都会有一个正确的答案。
但医学是一门精确却不确定的科学。医生并没有那么绝对正确,医疗方案也会各有优劣。
病人们应该意识到,许多治疗手段都存在一片很大的「灰色地带」。
比如,美国和欧洲的专家委员会所制定的高血压治疗指南就完全不一样。即使同一地域的不同医生对于治疗手段的想法也不尽相同。
所以这里的关键是,患者需要和医生充分沟通,医生也需要把信息尽量都给到患者。
很多人建议,在看病的时候应该带上一个家人或朋友,他们能够充当病人的「耳目」,能够更好地领会医生说的话。
有时候,他们还能够起到「代言人」的作用,能够帮病人说出自己难以启齿的心里话。
最好的治疗方案,是病人了解每一种方案的收益和风险后,和医生共同决定的。
结语
健康是人生大事,积极管理,总比完全扔给医生好。这种「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是做聪明的病人的关键。
医疗过程的实质不是消费,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决定权交给医生。
更好的做法是,和医生建立信任关系,多加沟通,共同决策,风险共担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