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而文明小镇的东北方,有一条集灌溉和泄洪双重功能的沟渠,远远望去恰似一条银色的绸带,将双溪河和横坝埂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渠内水体清冽、资源丰富,终年不竭的渠水适宜各类鱼儿繁殖与生长,也是垂钓爱好者的追踪天地。
横跨在沟渠中段的一座土石桥,是最理想的垂钓位置。乃是因为桥的两边绿树葱郁,下方流水潺潺,适宣鱼的嬉戏和栖息。于我而言,更值得一提的是距桥约百米地方,有一个建有两层楼房的人家,经常成了我阴天避雨的好处所,也成了口渴饮水累了歇息的好地方。
一年四季,因为常常避雨和饮水,渐渐地我对该户有了较多的了解。其中,家庭结构的成员为爹爹和奶奶、儿子和儿媳以及两个小孙子。在一个屋檐下的她们,友善和谐其乐融融,彼此间如同屋前的鱼儿和渠水一一缱绻相依、犹如唇齿。
先说一说儿子儿媳。现如今,她们虽然步入了不惑之年,但依然伉俪情深相依相偎。究其缘由,鄙人浮浅认为,定与双方憨厚、勤奋、璞玉浑金般的热血心肠有关。正是基于这金子般的好品质,早在五年以前,夫妻俩在亲戚、朋友及周边乡邻帮助下,办起了初具规模的养鸡场。
自养鸡场投入运营以来,她们便全身心地扑在自己的事业上,一年四季顶着酷热抗击严寒,很少离开心爱的养鸡场。为了使鸡场办得风生水起如日中天,她们通过互联网、实体店等各种途径,了解学习并掌握养鸡的科学知识,虚心向当地或同行的能人请教,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始终将提质增效贯穿到每一个环节,坚决堵住掺杂使假的混乱现象。由于她们恪守并坚持树立诚信第一的信条,赢得了众多消费者和外地客户的一致好评。更重要是,增强了她们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力量。这种金不换品质如同一粒优良的种子,在人们的心中在兹念兹破壳而出、生根发芽遂长成了葱笼的小树。
据她们向我介绍,截止去年的年底,养鸡场的面积已扩大了相当的规模:即由当初的一个地块发展为三个地块;鸡的种类也由单一而演变成多个品种,时间将季节性延伸到全年满负荷的运转。最值得一提的是鸡的存栏数,飚升到每年五万只之多,且存活率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提高。基于这一点,出栏时每只鸡个头大、肥硕、肉质鲜嫩,是该养鸡场最大的特色。被消费者一致称为“诚实守信,好鸡惠万家”的放心户,理当名不虚传实至名归。
再说一说该家庭成员中的父亲。看上去年龄已越过了古稀,黑黝黝的国字脸上布满了皱纹,高鼻梁干涩浑浊的双眼像干涸龟裂的沼泽地,黑白夹杂的络腮胡子无序排列,嘴巴活像无水的河流。然而尽管全身贴满了苍老的标签,但走路时依然铆足干劲精神依然那么地矍铄。
在一般人的意识中,这样的老人定是不受人们的待见,然在我的眼里,反倒与他人有着不同的认知与见地。冥冥之中感觉在四季轮换和交替中,从未发现这位老人有过停下来的日子。事实果然如此,老人除了担任儿子及儿媳养鸡的配角外,主要肩负家中的池塘管理,四季时鲜的蔬菜种植,以及悉心照顾瘫痪在家老伴的重任。其劳动量超过了年轻人的范畴,而与之相应的体能消耗,无须赘述自不待言了。
做儿子及儿媳养鸡的配角,无疑是受她们的调遣和支配。而老人被调遣和支配最多的任务那便是,运送成熟的肉鸡和鸡蛋。说得难听一点,类似于城内的“外卖小哥”。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宰杀肉鸡和吃鸡蛋不分季节的羁绊,显然老人运送的任务异常繁重。于是春夏秋冬的每一个月每一天,一旦儿子或儿媳接到邻近客户购货的电话时,老人立即丢下手中的活儿脚踏三轮车,按照送达的地址快速前往。然有点纠结的是,老人这种随时待命而送行的影子,常常出现在晨光熹微或夜幕降临的时刻,也偶有出现在烈日炎炎的盛夏及大雪纷飞的寒冬。这些在旁人的眼里,无疑是一件自己无法左右的苦差使,而从老人的说话和神色中,却很难看出心中诸多的不悦。这情景,俨然印证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真谛。
老人承包了离家不远的村民组五亩池塘,用来养鱼和栽植莲藕。得益于他的精心培植和严加管理,池塘的鱼儿肥美、莲藕长势日益旺盛。每逢春夏之交,是荷叶蓬勃向上生长的喜人景象,也是藕心菜最受食客青睐的暖胃季节。为了不失这个有利的时机,每天午餐以后,老人担着两只箩筐来到池塘边,放下扁担卷起裤管,走进了池塘踩着齐膝深的淤泥,弯着腰低下头将双手插入淤泥中深挖藕心菜。一次接着一次地轮回,一根又一根的露出了水面,待箩筐装满上岸时,挑着它一步一步地朝家挪移。到家后,立即将箩筐中带有淤泥的藕心菜放入门前的水沟里,慢慢地小心的逐根清洗干净。结束后看着白花花如翡翠的藕心菜,站在一旁的他总是舍不得离开半步。巴望着翌日清晨赶至集镇的菜市上,卖出同类菜品中最好的价钱。
结束了池塘里藕心菜的采撷,便是进入初冬的挖藕。如今挖藕采用的高压水枪,较过传统的手工方法,无疑是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劳动的效率,但由水枪冲击浮出水的莲藕,其外表依然粘附着大量的泥土。清除、洗涤泥土还光滑晶亮的莲藕,又成了老人责无旁贷的任务。于是仍然是每天的下午,老人身穿齐胸高且带有手套的塑胶外衣;仍然站在门前的水沟里,忍受着凛冽寒风的刺激,和着水在依次清洗从池塘运来的莲藕;依然在次日的凌晨赶到集市的摊点,希望市民们争相抢购,从中获得不菲的收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曾多次看见老人孤独地蹲守在莲藕的摊点旁,木雕般地注视着过往的行人,希望能有消费者停留于他的摊前,择藕并在与他进行合理的交易。每当老人这一幕出现在我的眼里时,心中顿生一丝丝的怜意,也深感五味杂存,觉得老人的确不易。进而联想到世人的好日子并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吃苦煎熬及打拼,是人生不可愈越的槛。
屋的右前方有一畦菜地,应季的各类品蔬菜长势喜人,亦随着季节的更替而不时变换着妆。这里有老人沉甸甸的脚步,也有老人洒下的汗水,更有老人勤劳拙朴的影子。每次路过菜地的我,总是要留心朝里面仔细地察看。那些姿态各异、颜色不同的蔬菜凸显生机勃勃郁郁葱葱,整齐而又错落地坚守在自己的空间,打扮着一方领地。令人感动的是去年夏季的有一天,烈日当空大地流火,沉闷的空气里没有一丝风的凉意。唯见老人头戴一顶大草帽身着短裤及背衫,手握锄头或粪瓢,或站或蹲或弯腰在专心致志锄草、浇水、施肥及喷洒农药,活像兔子般穿梭在地沟和菜架之间。炙热的阳光和四周散发出的热浪,铺天盖地的像老人袭来,以致前额滚落的豆大汗珠模糊了双眼,浑身上下仿如被暴雨打湿了一般。尽管如此,老人全然不顾依旧淡定从容精耕细作,从不退缩。只期盼那青扑扑的绿植丰富家人的餐桌,供给体内天然原生态无污染的养份,滋补和浸润全家人享受美好生活的心灵。
运送鸡蛋和肉鸡、池塘管理、菜园种植,这些在正常人的眼里,若经年累在不间断的运转中,会使老人感到压力山大体力难支。然而出于意外的是,老人还要照顾多年前因脑溢血而瘫痪的老伴。这不仅仅是一种体能的倾情付出,更是一种耐心、细心、恒心及诚心的考验。
为了使老伴感受到休戚与共、相濡以沫的温暖,老人不顾儿子及儿婚的极力反对,果断提出携老伴离开曾经大家庭的日子,单立门户另起炉灶,旨在彼此暮年的岁月里,尽到相敬如宾同甘共苦的神圣义务。在悉心照顾的日子里,每天晨起时,老人首先为老伴穿衣搀扶她下地,然后帮助老伴打水洗脸及刷牙等。接下来的早餐,总是考虑到老伴的胃口,转悠在灶房里的灶台上,想办法炒出老伴喜欢吃的素菜或荤菜。到了上午,小心翼翼地搀扶老伴到门前的座椅上,轻声细语地告诉她自己出门照例的日常事。这其间,放心不下的老人挤出此许的罅隙,转身回家询问老伴的情况,以及帮助解决应该解决的问题。及至傍晚的吃饭以后,老人将自己的事放在身后,蹲下身子替老伴洗脚、洗脸、擦身子,直至将她扶到床沿脱衣睡觉时,才静下心来忙于自己身前身后的大小事。其实一天里,何止是上述轻描淡写的几件事,细数起来简直还有太多的冗杂和琐碎。无论情况怎样,老人都正确面对勇于接纳,很少有厌烦消极悲观的情绪。尤其是遇上天气骤变及始料未及的因素,都能够理智地接受上苍对她灵魂的拷问。
这些皆是老人晚年的全部,也炼狱了他支撑一切外来的底气,更是他勤勉、道德及人性的使然。曾经弱弱地问了他一声,命中降临了这些五味杂的东西,有过怨屈吗。他不加思索地响亮说,花最多的时间做抵达极限的事儿,不但无怨无悔而且要乐善好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