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读书散文
读书|涑水记闻,姑妄闻之

读书|涑水记闻,姑妄闻之

作者: 风清不扬81 | 来源:发表于2023-07-24 11:13 被阅读0次

宋代多笔记,好处是留下很多正史不载的历史细节,坏处是人多嘴杂,犹如“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的某些自媒体。而且,那时连图都没有,都是口耳相传,捏造起来更容易。

包括司马光的《涑水记闻》。

司马光与王安石一向是政见上的对头,所以《涑水记闻》里有王安石不少故事,但正面故事几乎没有。司马光作为史家名人都是如此,何况他人?

而且对司马光来说,不单个人笔记如此,包括《资治通鉴》这种“后世不可无之书”,也总是代入许多个人好恶。即使是对司马光推崇不已的朱熹,也曾经对《资治通鉴》内容的真实性发表怀疑,“温公修书,凡与己意不合者,即节去之,不知他人之意不如此。《通鉴》此类多矣。”

司马光也曾直言,自己筛选史料时,其实有着“史有记录之害义者,不可不正”的观点。可以说,他的一些记载,往往是为其政治观点服务。而事关北宋新旧党争时,其立场自然自然可想而知。

梁启超以及后世一些学人指出,《涑水记闻》是司马光的书稿,但是作为野史,一直没有定稿。后人因为司马光名气大,将其作为攻击王安石的工具,在《涑水记闻》里面涂涂改改、修修补补,对王安石进行了大量阴私攻击。

说白了就是拿去世的司马光当枪使。因为一般学人都认为,虽然司马光、王安石的政见不同,但是不会攻击人身,所以都是后人故意篡改。

关于《涑水记闻》成书时间,邓广铭认为“司马光这部随手记录的杂记,不但司马光本人在世时不曾加以整理、编次和刻印,在他身后,直到北宋灭亡,也还是没人加以整理、编次和刻印”。邓征引《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绍兴六年(1136)的一段记事,证明在司马光去世的元祐元年(1086)之前,“在社会上已经广泛地流行着它的一些传抄本”。正因如此,元祐年间(1086~1094)成书的一些宋代笔记就已经开始引用、抄录《涑水记闻》里的材料,其中较早一本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相关文章

  • 陆参断案

    北宋大儒周敦颐的岳父名叫陆参,史载此人自幼读书,中过进士,为人有“淳古”之风。淳古到什么地步呢?《涑水记闻》...

  • 大师的“身手”

    武夫弄墨,尚能附庸风雅;文人动武,却只有斯文扫地。这种观念始自北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三:“王嗣宗,汾州人。太祖...

  • 就怕文人会「武术」

    武夫弄墨,尚能附庸风雅;文人动武,却只有斯文扫地。这种观念始自北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三:“王嗣宗,汾州人。太祖...

  • 耳目

    目所不见,设明镜而见之。耳所不闻,设虚气而闻之。精神在我,视听在彼,鉼部田切趾可以割,陷吻可以补。则是耳目可以妄设...

  • 读庄漫笔-《大宗师》十二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

  • 闻之

    清晨 我被山野的露滴所惊醒 山中的气息吸引了我的脚步 我听到了换季的鸟叫声 一群群麻雀瞬间从头顶而过 它们在互相追...

  • 随笔258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 闲客抄诗20190605

    酬知退 唐·元稹 终须修到无修处,闻尽声闻始不闻。 莫著妄心销彼我,我心无我亦无君。 《漢語大詞典》:妄心拼音:w...

  • 这是一篇鲜为人知的古典美文,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兴伪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辦之,笃行之。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

  • 日精进70

    不闻, 不若闻之, 闻之, 不若见之, 见之, 不若知之, 知之, 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之, 而止矣。 行之, 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涑水记闻,姑妄闻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xsf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