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如茶需静品,岁月如歌需静听。
这句话出自白岩松的《白说》。近期在看这本书,内心有很多触动,尤其看到这句话的时候非常怦然心动,我想有一些自己的感悟需要分享一下。
1、年轻人的急躁
近日跟朋友聊天,朋友问最近咋样。我想了一想,往日都会回复,还不错呢。只是今天,回答多了一些思考和过滤:“挺好的。日子过得不急不躁,淡淡地过着喜悦自己的生活。”想想很是自豪,在别人忙碌奋发的生活里,或是追求完美而滋生的一些焦躁心理,相比而言,我是过得较为欢快的。
该工作的时候用心安排好工作,自我的生活空间里,更多的是愉悦自己。比如,看看书,看着别人的故事想象自己的生活;看看电影,从影片中获取的温暖或感知,再次感到珍惜;听听音频,从别人的声音中穿透自己的感知;学一学TED,去探索我认知外更广的世界。所以,整个生活状态,应当来说,是不急于追求,过好当下每一刻的充实。
打开阅读软件,赫然一个标题“我如何做到在一周内赚到月工资”,文章排在首位,阅读量过万。打开微信公众号,“怎样快速成为一个行业专家”。在我们生活中,类似的标题有许多。在我们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中,所有人的脚步都貌似紧跟高科技的速度。我们希望在短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技能;我们羡慕那些用7天时间做一个大决定,30天时间创办自己工作室的故事;我们甚至怀疑,20出头,如果没有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就是浪费了青春;毕业3年,如果没有自我创业,或者成为某个公司高管,就是失败的人生。
我们的心中充满了一种紧张感,身边的小李刚买了一辆车;隔壁的老王家的儿子今年自己开了家公司;同班同学那个屌丝竟然结婚了。我们就这样被推着往前走,不想落下半拍。整个的生活趋势在往前,好似如果我们不跟着潮流去紧赶紧追,我们就对不起自己对不起爸妈对不起期盼。然而,试问一下,你自己每天过的开心吗?在一切往前的节奏当中,或许你自己拿到了自己想要的薪水,你赢得了那一份职位,你还在为自己的事业做规划,你走在了人们的当前,但是却忘了自己这个阶段的体验了吧。
生活如茶需静品,岁月如歌需静听
20几岁的时候,你还没来得及好好谈几场恋爱,就承担起了婚姻生活的柴米油盐;年轻的时候,你还没能好好感受这个年龄段的青春自在的时候,就开始在应酬场上端起酒杯开启了模式;你的好多个周末都未能跟朋友好好坐下聊聊,就接到了公司的加班call。你的生活过得很体面,但是你的内心好似不快乐。
你在一切紧赶紧追的城市里,看着车水马龙,灯火辉煌,你感到了一股紧张感,你的内心好似没有安置的宁静。问问,你曾经喜爱在金庸里享受武打的那种快感哪去了?你曾经约上几个好友去沙滩的痛快哪去了?你曾经在图书馆里细品书中的情感的细腻哪去了?是否一定必须在刚步入社会的这个时候,把生活的一切节奏都加快,甚至不惜抛弃以往一些看似“没用”但简单的快乐?是否一定在几年后再去冲在前线就会失去太多?是否我等候而立时代再立就会很丢面子?
生活哪来那么多面子和比较。我一直坚信,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该享受的事情。20好几的时候,是你初入社会,观察身边不断充实自己的时光;30好几的时候,你开始积累自己的资本,慢慢地浮出水面;40好几的时候,你带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去做评断。每一个阶段里,都应该留些时间,给自己,也给身边的人。尽管只是看一些“无用”的书,让时光从日出到日落;尽管只是在电影院里细数情节,从灯光亮起到熄灭;尽管只是慢慢地散步,看着湖面的水泛起一层层涟漪,仅此而已。
英语中的单词叫做Rush,就像每天早上,好多人一窝蜂地冲到公车停车点,挤破头皮地上车。英语中还有个单词叫Slow down。我们看着前边人的拥挤,慢慢地赶上车,或者等下一班车。生活中也有许多种活法,我们不一定都要赶那班快车;或许我们在风景的点滴中也能拾掇我们的美好。
生活如茶需细品,岁月如歌要静听。我们就是在这一些些缓慢的时光里品出了岁月的不着急,沉淀了岁月的芳华;我们就也是在这一曲曲慢歌中去感受生活的旋律和故事。同样地,我们也需要更多的沉淀,去学习、去经历、去感悟、去跌倒再爬起来,去过更加丰满的人生。
2、写作方面的急于发表
同样的,我们生活的急也体现在于写作方面。随着新时代出版的便利,好多人想着快速写几篇文章,找一个出版社出版一本书,从此走上人生巅峰。写作过程中,或许是为了赶稿而写,匆匆而写。所以,网络上,我们会看到许多匆匆的痕迹,我们开始着力于找寻那些值得推敲的文稿。
有多少人,是因为想快速写出一篇文章,得到大量阅读量,打造自己的知名度。现实生活中,新媒体的出现让这些都太容易。但文化的底蕴和酝酿似乎少了当年那些大家的沉淀。
白岩松曾经也讨论过这个话题,他提倡的是我们在写作中有三个过程:感触——追寻——表达。但往往追寻这个环节为人所忽略。很多人都是有了感触就直接表达,生怕别人错过此刻的共鸣,所以朋友圈里的东西没有太大营养,就是缺了岁月的这份追寻。
这个观点对我的影响很大,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内心的这份感触,真真切切我们要呵护好。有了原生态的灵感,在达到表达之前,先要去寻找、追寻确认一些感觉,然后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样的文字和表达以及思考,表露出来才是一个人完整的体验。
3、言语方面的冲动
我们往往有了什么想法, 就想从口中快速表达出来,生怕别人抢了风头;一有什么新鲜事,就往朋友圈里一顿刷。但很多时候,会发现这些当下的想法会被冲动情绪所控制,所以处事效果也不好。
昨天4.14号,当男生在为科比的退役感慨,女生在为太阳的后裔结局疯狂的时候,我也发了一条感叹青春的朋友圈,好像我不说一两句就是外星人一样。但是很快,我就意识到这是没有营养的做法。要么不发,要发就要发一些有质量的话语,能够引发共鸣;朋友圈也日渐是一个个人品牌打造的平台,你的每一条动态都折射出你自己,你自己的修养、品格、沉淀。如果我能够沉淀后再发一些感慨言语,而不是在刷完朋友圈和微博后肤浅的那么一两句话,那么效果是不是会更好一些。
最近看了TED的一个视频《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交谈者》,讲演者用非常生动幽默的语言为我们讲述,其实只要用心就足以,不需要那么多的外在技巧。但与此同时,也有十条需要注意的交谈互动,其中有一条便是“倾听别人的故事,准备好随时被惊喜感动”。每个人都有精彩的故事,聆听是达到更好交谈结果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一味地做一个“师者”。这一点对我自己也受益颇深。以前,在一段对话中,我总习惯去评论和“指点”,也一直觉得别人应该是很享受的。到现在,当我意识到同样在对话中,有多不喜欢别人一味地“指点”的时候,才感悟到倾听的重要性。
急着去表达,迫不及待想把所学的东西第一时间传递给别人,是我们当下的一个习惯。我想,还是回归“感触-追寻-表达”这三个阶段会更加让我们冷静去结合人生记忆,加深感触。只有那一杯语言的酒酿的越久,说出来的话语才更坚定吧。
同样在昨天,去看了一场小提琴演奏会。这是我一直想打钩的梦想清单,没有音乐天赋的人总也想着回归音乐里去被打动。全场很安静,沉浸在演奏家的世界里,随着他的演奏起伏心绪。约书亚贝尔和钢琴家从头至尾话可以说几乎很少,2个小时都在乐章中流淌。那一刻,我明白,原来,不管是音乐还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都是“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