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何,我非要专门为这两个仁兄说点什么,因为我怕人们会忘记他们,更怕我会忘记,那不屈的气节与坚定的信念,还有那呼喊正义的勇气…..
那个时代,他们的光辉被严嵩、徐阶、张居正、海瑞这些名人遮住,他们只是小人物,我们看看他们最大是什么官,兵部车驾司员外郎,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总装备部的一个局长,可能连将军的行列都进不了。可数百年后,我们回味历史,发现今天甚至说一直,这个社会需要这样的人,正义的火把也是在这样的人手中传递下来…..
两个人的故事都与这件事有关——庚戍之变,嘉靖二十九年(1550)六月,俺答兵围京城三天,严嵩以“败于边可隐,败于郊不可隐”,说“寇饱,自会去耳。”乃不夜诸将出击。俺答军大棼掠内地八日,虏获过望。而后引兵而去。
沈链:诸位大人不言,小吏自当言之
皇帝传旨,要大臣讨论入贡问题时,只有司业赵贞吉挺身而出,表示反对,在内阁意见没有下达前,其余的老狐狸们都保持了沉默。
正是在这片沉默中,沈链站了出来,公开支持赵贞吉的意见。
沈链的出现让众人吃了一惊,而之前打死也不说的吏部尚书夏邦谟此刻却突然跳出来,用讥讽的口气问道:
"阁下现任何官?"
"我是从七品锦衣卫经历沈链,诸位大人不言,小吏自当言之!"
浩然正气,声震寰宇。
正二品的尚书无颜面对从七品的经历,羞愧地退了下去。
沈链用他的直言征服了在场的人。
在亲眼目睹"庚戍之变"的耻辱,百姓家破人亡的惨剧后,沈链终于忍无可忍,一次醉酒之后,他愤然写下了那封著名的上疏,历数严嵩十大罪状,喷射出心底的怒火:
"大学士嵩,贪婪之性疾入膏肓,愚鄙之心顽于铁石!"
文书刚送上去,谕令就下来了:锦衣卫沈链,处以杖刑,发配居庸关外。。
看着这位即将发配边疆的属下,锦衣卫都指挥使陆炳感叹良久:
"你这又是何必呢?"
然而身受杖伤、已然一无所有的沈链却依旧昂起了头:
"扫除奸恶,天理!"
看着那单薄却坚毅的背影,陆炳发出了最后的叹息:"我不如沈链啊!"
六年后,在严世蕃的指使下,沈链被杀害于宣府。
就是这么一个伟大的小人物,正史中仅是一笔带过,竟无人为其立传…….???
然而这徒劳无益的努力,却是一个普通人无畏的证明,沈链这个平凡的名字就此被镌刻于史册之上,永不磨灭。
杨继盛:铁肩担道义
沈链死后不久,杨继盛决定——死劾,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生命为赌注,冒死上劾,是为死劾。
严嵩不是他的仇人,他却依然不忿,为夏言不忿、为朝局不忿、为死在蒙古马刀下的万民不忿,为天下不忿!
“陛下奈何爱一贼臣,而忍百万苍生陷于涂炭哉?”他这样质问嘉靖皇帝。
以天下为己任者,是然。他并非不知道这样做的下场,沈链的遭遇就在眼前,并非没有人劝过他,深通王学,熟悉斗争之道的唐顺之及时看出了苗头,作为杨继盛的朋友,他曾写信劝告:"愿益留意,不朽之业,终当在执事而为。"杨继盛看了信,却只是笑而不答,他“草奏劾嵩,斋三日乃上奏”,在这三天里,我们不难猜测,他想了些什么……
然而现在他准备放弃所有一切,去完成那件必死无疑的大业。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儿事》中说:“死劾确实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法,但他没有更好的方法。他没有钱财,没有权势,没有庶吉士的背景和入阁的希望,更没有张居正和徐阶的智慧。归根结底,他只是个出身农家、天赋平凡的普通人。他唯一拥有的,只是他的性命。而弹劾后的流程他也很清楚,严嵩的诬告、锦衣卫的拷打、诏狱的长期关押,如果运气好,可能还有行刑人的大刀。在这样恐怖的环境下,根本不用指望什么九死一生,只有十死无生。然而他依然决定这样做。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无疑,依然慷慨而行。一般说来这种行为有着很多称呼,比如愚蠢、不自量力、飞蛾扑火等等,在西方人的眼中,这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违反逻辑的行为。而在中国古老的哲学中,这种行为有着一个恰如其当的名称:明知不可而为之。”
杨继盛已经了无牵挂。
他拿起了笔,在铺开的纸张上写下了悲愤的心声:臣孤直罪臣杨继盛,请以嵩十大罪为陛下陈之!……
他被拖出了牢房,接受了廷杖一百的处罚。“继盛之将杖也,或遗之蚺蛇胆”,然而杨继盛很男人,再次表现了他的无畏与勇气:“椒山自有胆,何蚺蛇为!”
明史载:“夜半而苏,碎磁碗,手割腐肉。肉尽,筋挂膜,复手截去。”杨继盛十分安静地坐在那里,他低着头,手中拿着一片破碎碗片,聚精会神地刮着腿上的肉,那里已经感染腐烂了。他没有麻药,也不用铁环,更没有塞嘴的白毛巾,只是带着一副平静的表情,不停地刮着腐肉,碗片并不锋利,腐肉也不易割断,这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然而杨继盛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在这个深夜,单调的摩擦声回映在监房里,在寂静中诉说着这无与伦比的勇敢与刚强。
连续……从正月二十二到二月初八……
三十四年十月朔弃西市,年四十。
尾音
两人死后,同谥忠愍。
在国逢艰曰愍;
危身奉上曰愍;
虑国忘家曰忠;
危身利国曰忠。
历经磨难,矢志不移,叫做信念。
不畏强权,虽死无惧,叫做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