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学》中讲到: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最近认真阅读了习近平主席有关家庭、家教、家风的论述,感触良多,作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在这里向我们的习主席表达深深的敬意!
习主席讲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青少年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古人都知道,养不教,父之过。家长应该担负起教育后代的责任。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作为父母和家长,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好的家风家教代代传承,比如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
小时候读朱子治家格言时,印象最深的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记得小时候在奶奶家住的时间最长,奶奶是一个不识字还裹着小脚瘦瘦小小的旧式老人,每天早上天蒙蒙亮,奶奶便开始里里外外洒扫庭除,记忆中那低矮的老房子总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而这一光荣传统在我们家一直延续至今,每天早上起床后,一定要先把家里收拾得干净清爽。
家庭教育是每个孩子人生中最先接触到的教育,对孩子的三观起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一个孩子未来的路能走多远,跟成绩无关,跟家境无关,重要的是格局和方向。
最近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家长带着孩子去酒店吃饭,在门口遇到一个乞丐。很多父母可能趁机教育孩子:“你要好好学习,不然以后只能和他们一样没有工作,只能乞讨。”
但是,这位家长是这样对孩子讲的:“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以后让这样的人都有工作,不用落魄至此。”
卡耐基说:“零度格局的人从众,一度格局的人看到自己,二度格局的人看到世界,三度格局的人改变世界。”孩子的优良品质,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培养出来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将来孩子踏入社会,这些品质更是他日后的指路灯,引导孩子️拥有更远的眼界、最广的胸襟和一腔济世情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优秀品格的孩子,让孩子独立自强的同时,也要不断修剪枝杈。笋因落箨方成竹,鱼为奔波始化龙。
很久以前看过一部正能量满满的公益短片,至今记忆犹新。 一对母女以贩卖现切水果为生,妈妈没上过学,教不了孩子什么知识,唯一能教的,就是在生活中历炼。一天放学,女孩回到自家水果摊时,羡慕地看着吃冰激淋的同学。妈妈看在眼里,低头看到碗里几个硬币,深感无奈。 等到晚上,妈妈就做了菠萝冰激凌,女孩觉得很好吃,就建议可以卖这个多赚一点钱,于是妈妈就鼓励女孩去卖菠萝冰激淋,可是女孩一点儿经验没有,一个也没有卖出去。 妈妈跟女孩说:“你去菜市场看看别人是怎么卖东西的。”女孩看到小贩们卖力地吆喝兜售自己的菜,于是回家做了价格表,又去了街上吆喝着“好吃的菠萝冰淇淋啰!”这样冰淇淋卖出去了,而且越卖越好。一位没上过学的妈妈,却教会了女儿受用一生的事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从小就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来养育,这样培养的孩子,才能真正独立走上社会,才能不啃老不拼爹,成为真正的后生可畏。
在家教中,有一条很重要也很易行的方法,那就是读书。读书是一场伟大而漫长的“造心”工程,读书让心灵变得丰富、细腻而高贵。印度的诗人泰戈尔说过一句话:如果我小时候没有听过童话故事,没有读过《一千零一夜》和《鲁滨逊漂流记》,远处的河岸和对岸辽阔的田野景色就不会如此使我感动,世界对我就不会这样富有魅力。读书通过影响心灵而让生命的存在变得丰富而深刻。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育人先正己,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榜样,好的家教与门风,给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才能让孩子有所为,走入社会才能有作为。
习主席讲: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与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入德的起点,入世是人生第一要务。家是微缩的社会,只有每个家庭都按照道德要求和谐相处,治国、平天下才有坚实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