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的《家书》说为立业兴家之言,其内容小到人际交往,持家之法,大到进德修业,经国济世,是文正公在治家,治学,治军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此《家书》共划分为修身,劝学,为政,治家,交友,用人,理财七个部分,呕心沥血,洋洋洒洒十余万字,实在不是常人所能及的。但后来细想,又觉得心疼他老人家,如此的卖力,这般的用心,但自己的身体最终却被搞垮了,这才用实际行动告诉家人,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我是崇拜像曾文正公这样的人的,在我看来,他是将整一个家族看作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以自己的智慧,才能,来形成一套完备的治家体系。并且,这样的治家理论还能继而攀升,能对百年后的人也起到教育意义,这无疑是伟大的。但我仔细思索了一番后,又觉得像这样的《家书》其实在我的家庭里并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原因很简单,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
我们绝大多数的人是成为不了曾国藩那样的伟人的,我们每天或者平凡而充实的日子,充其量只想着修身齐家,而治国平天下就不曾想了。并且,在我看来,传统意义上的家风家训实际是一种不好掌握的东西,像是朱子理学盛行时家庭里讲究三纲五常一样,现在不也废除了吗。时代在变,人的观念也在与时俱进,我实在不想以我二十一世纪的认识去规定我们后代的言行举止。还有一方面,比如孝,忠这些概念,往往也是家训家风里最核心的东西。鲁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图》里也批判过“卧冰求鲤”,“郭巨埋儿”,这就是因为这些名词的意义在发生变化,并且从根上讲也是不人道的。试想一下,我现在以某一个词来作为我训诫子孙的依据,但我的子孙在理解这个词时却是跟我不同的,那即使他去履行了不也是自欺欺人吗?况且,最根本上的原因是,我并不想去用一套我自以为正确的理论去教训我的后辈,我也不想被我的长辈这样去教训。我们每个人都保有自己独立且自由的思想,不违法犯罪,不违背道德良知,罗素说参差不齐才是幸福的本源,就是这样的道理。
但这样也不代表我对我的家庭就是没有期望,没有要求的,仅有一样,理性。我是崇尚理性的,因为它代表着善良,代表着豁达勇敢,代表着实事求是,是尊重客观。我的愿望,就是我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长辈也好,晚辈也罢,都可以是理性的,是热爱思考的。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们为人要感受自己的存在,所必须的就是思考,而只有保持理性我都才拥有思考的能力。对于这一点,是要又强大的勇气和屹立的,无论什么样的道德,无论什么种类的名词,都是要在坚持理性的基础之上,王阳明所说的致良知也就是要我们保持理性。罗素先生讲过,不加检点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在我看来,检点,就意味着理性,我衷心的祝愿我的家人都能拥有理性,都能幸福且值得一过的人生。
网友评论